“高考異鬧” 博弈機制比爭論更重要
吾鄉民諺云:烏鴉笑豬黑,自己不覺得。我認為,將這個口訣贈給10月18日前往北京市教委反對異地高考的20位京籍家長,應該有醒神補腦的效用。在互聯網上,一些京籍人士將支持開放異地高考的外地家長稱之為“異鬧”。但結合京籍家長代言人所持的理據,即諸如“外地孩子素質極差,打架斗毆帶壞了本地小孩。外地孩子不斷涌入,占用了過多的本地教育資源,"要想享受作為北京人的權利,必須先要承擔責任"”等論調。再考慮到自2010年起開始呼喚教育公平,吁求開放異地高考的群體,已經有高達10萬簽名……顯然這20位京籍家長,更適合“異鬧”這一歧視性味道撲鼻的稱謂。
眾所周知,多年來以地域為界的條塊分割而壁壘高筑的高考制度,本源于過去政府為平衡各地教育資源所制定的政策,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具有其合理性和正當性。但時過境遷,這項政策目前非但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正在加劇教育資源分配的畸形,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公平性,與現行的憲法和教育法相抵觸,改革勢在必行。
即使撇開20位京籍家長和10萬支持開放異地高考簽名的懸殊比例,從另一個角度,也不難看出開放異地高考實乃大勢所趨。持上述理據反對開放異地高考的京籍家長,其維護自身利益的訴求固然值得尊重,但他們所本的理據之無力,所表現的素質之不堪,體現著狹隘的地域觀念和落后的公民意識,正是北京這樣歷來占有最優質教育資源和長期享有高考錄取低分優待政策的中心城市教育失敗的寫照。
不過,談及開放異地高考政策,僅僅停留在判斷和論述支持和反對雙方孰是孰非之上,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一方面,從大局觀和發展著眼,關乎全社會的教育公平的問題,顯然比一個城市的教育資源被稀釋和攤薄更為重要;另一方面,汲汲于點評爭論雙方的對錯正誤,無助于扭轉雙方在網上已經淪為攻訐、謾罵的局面。倒是與開放異地高考爭執本身保持距離,探究一下開放異地高考政策何以出臺,并且借此觀照涉事各方利益博弈的格局,或許更有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