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招生公平才能破解異地高考矛盾
在本屆政協委員中,有3位來自教育界的新委員,他們分別是山大附中、省實驗中學和太師附中的校長。作為3個在省內頗有知名度的中學的校長,他們的關注點當然與教育有關。26日,圍繞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異地高考、教育資源均衡等話題,本報記者對3位校長進行了面對面采訪。
【嘉賓】
楊素珍
省政協委員、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蘇建庭
省政協委員、山西省實驗中學校長
劉自覺
省政協委員、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校長
■校長說
當前最重要的是保障民生,實際上教育是最貼近民生的,因為一個孩子關系著一個家庭。要做讓人們滿意的教育,我們的孩子擔負著復興國家的重任,如果此時做些前瞻性工作,會對將來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應該以遵循人的自然規律對待學生,讓學生回歸自然,快樂地生活。
現在,我們的教育已經進入改革深水區,無疑改革的難度很大,但是不改革,教育將沒有出路。
教師不應該是僅僅教會學生文化知識,也應該對學生的思想品質進行教育,樹立他們正確的方向。
讓學生和老師互相尊重,這樣才能把教育事業水平提高。
A 教育改革難度大但不改沒有出路
主持人:您認為當前的教育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蘇建庭:在考察國外教育時,那里的孩子自由自在地學習,讓我感觸頗深。
國外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知識的應用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會在學習的時候提出很多問題,而我們的學生每天疲于應付課本知識、習題試卷,根本無暇思考、提問。
主持人:雖然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當前大部分學生和家長仍把 “分數、排名、升學”放在人生第一要務的位置上,這個觀念如何轉變?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蘇建庭:在教育的崗位上工作已經多年了,我一直在思考當前人們對教育的觀念。現在最主要的一個觀點還是“應試教育”,家長、老師、孩子追求“知識、分數、升學”,學校的教育越來越局限于對知識的攝取和掌握,而疏忽了對孩子技能、親身體驗式的培養。看著學生們在單純灌輸課本知識的重壓下喘息,我覺得全社會都應該轉變這一觀念。
教育,應該以遵循人的自然規律對待學生,讓學生回歸自然,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們的教育已經進入改革深水區,無疑改革的難度很大,但是不改革,教育將沒有出路。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