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家長須知:與老師溝通的技巧(2)
2、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時機
(1)考生的學習環境有變動。比如考生到了一個新環境、換了新的老師、添了新的學習科目等。這個時候,考生往往都會有一定時間的適應過程。如果這個適應的時間段過長就會對高三整體的復習進度造成影響,還可能危及考生的心理健康。這時家長就更應主動與老師進行聯系。在了解復習進度,孩子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也幫助老師更多地了解學生的特點,以便在今后的教學和陪考過程中對癥下藥。
(2)高三的幾次大考之后。高三的大型考試之后,考生的成績起伏較大,或是情緒不穩定時,家長要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并特別注意,不僅要在考生成績跌落時溝通,也要在成績有顯著提高的時候進行溝通。只有明確了造成考試成績起伏的最根本原因,才能為后面的復習做好鋪墊。
(3)家長會之后一周之內。家長會上想要咨詢老師的家長很多,如果一時排不上號的話,則可以跟老師提前預約,在家長會后的一周單獨去學校拜訪老師,這樣既能在家長會后不給老師們帶去更多的壓力,也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與老師進行交流。
3、家長與老師溝通的心態
在我們對與老師進行溝通的內容、溝通的時機、溝通的方式進行了了解之后。接下來需要我們明確的就是要用怎樣的心態與老師進行溝通。
(1)相互尊重。家長和老師因所處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兩者之間在經歷、經驗、思想水平和知識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但正是這些明顯的差異才使得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比較大的互補性和必要性。作為家長可以從老師身上獲得考生在校表現情況、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在班級中所處位置等問題。同時,作為老師可以從家長身上獲得大量的信息、工作上的理解和支持等。這些都會使得家長與老師結成和諧、融洽、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本就不存在著誰求誰,在任何時候的溝通上都應該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出發。
(2)正確評價。在某些家長的心里,自己的孩子就是最棒的。孩子稍微遇到一點委屈,在家長眼里就成為了大事情,一時間也忘記了立場,把責任一股腦地推在了別人身上。實際上,孩子在抱怨的時候作為家長也應該多多思考一下,也多多站在老師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這樣你就能夠更好的判斷老師的做法是否正確。不要動不動就拉上孩子與老師去辯解,這樣不僅不會幫到孩子,反而會使其更加橫行霸道。
(3)相互信任。信任是家長和老師教育同盟的保障。作為家長,并不是非常了解現行的教育教學制度,也普遍比較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教育孩子的經驗問題上更是感到棘手。因此家長往往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現許多偏差,并且這些偏差往往是自己不能感知的,甚至有一些偏差也與老師的意見出入很大。在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平靜心態,從自身角度出發去做自我檢討,積極與老師進行溝通,虛心聽取老師的意見。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高三家長須知:與老師溝通的技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