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自選科目或致壓力提前
受關注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千呼萬喚始出來,與現行方案相比,新的高考方案有何亮點,是否會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圍繞學生家長關心的問題,記者邀請業內專家進行了解讀。
高考新方案有哪些亮點?
注重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是新趨勢
根據實施意見,高校錄取將根據“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下簡稱“學考”)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
“新方案通過綜合素質評價,把過程性評價引入了高考錄取。”市三十中校長閆春喜說,過去錄取強調高考成績,而新方案采取了終結性評價(學科考試成績)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方式,要考查學生高中三年的表現,從導向功能看,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這是新的趨勢。
意料之中,實施意見還提出高中取消文理分科。“這體現了新方案的科學性。”遠東一中副校長劉鵬說,過去文理分科并不合理,一方面,使很多理科學生缺少人文素養,文科學生缺少科學素養;另一方面,文、理的科目設置與大學存在脫節,比如文科要學、考地理,而將來用到地理大多是理工學科,如氣象、勘探、石油、礦產,同樣,理科必學的理化生三門,幾乎沒有一個專業能同時全用到。“由于考試科目設置的文理分科和不科學化,對學生造成誤導,使學生知識不全面,也為大學選拔高素質人才設置了障礙”。
劉鵬說,高考新方案給了學生更多選擇余地,拓寬了知識視野。
取消文理分科能否減輕課業負擔?
考試難度降低 考查寬度更大
新方案中,考生總成績由語數外和3門學考成績組成。其中學考科目由考生根據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自主選擇。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這次改革努力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一門一清”的考試方式,減輕了集中備考和一次考試所產生的心理焦慮和精神負擔。
閆春喜認為,在目前文理分科的背景下,高考的難度系數更大、考查的知識層次更深。取消文理分科后,雖然考查的寬度更大,但難度肯定會有所降低,不會因此而加重學生課業負擔。
西安鐵一中教務處副主任曹力民卻表達了另一種擔憂:“自主選擇學考科目,很可能造成壓力提前。”他說,因為要根據高校專業要求選擇學考科目,學生可能更早確立自己的專業方向,在高一甚至高一之前,就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專業目標,集中精力猛攻所需科目。“因為必須把高校規定的科目考出優異成績,否則就失去了選擇機會。高一、高二要奮戰學考,高三還要為統考的3科努力。學生的課業負擔未必能減輕。”曹力民說。
如何在新高考中占據優勢?
重視平時表現 盡早確立目標
閆春喜表示,隨著考試評價發生變化,學校的教育教學導向也會隨之改變。尤其要重視新方案對學生全面發展和過程性評價的關注,注重成長過程的表現和在校期間的積累。據了解,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
曹力民從課程學習的角度分析,認為對考生和學校壓力最大的,是各高校關于學考科目的要求。實施意見中提出,高校要研究提出對考生學考科目報考要求和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提前向社會公布。
曹力民建議將來進入改革的學生,首先要一如既往地重視語數外3科,還要關注高校的招生要求,盡早確立喜好的專業,從而在相關學考科目上下功夫,考出優異成績。
(責任編輯:黃凡)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