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改革與高二高三生擦肩而過
昨天,中共上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擴大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
上海市教委表示,該方案將對考試內容形式、招生錄取機制、監督管理機制等進行綜合改革,推進實施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增加學生的選擇性,分散學生的考試壓力。據悉,上海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是按照國家總體部署和頂層設計出臺的,將按規定程序報批。市教委表示,方案獲批后,將及時公布。
按照國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上海將是率先實行改革的兩大試點省市之一。展望新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無疑是一大亮點。這一“指揮棒”改革,必將直接對廣大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中學的教學方式方法產生重大影響。
今秋入學的上海高一新生,趕上了新高考改革的“頭班車”。根據國務院的部署,上海作為列入全國高考綜合改革的兩大試點省市之一,今年就要出臺改革試點方案,為全國其他省市的高考改革提供依據。
乍一看,“三年早知道”原則似乎“解放”了今年開學讀高二和高三的學生。按照“老人老辦法”,這兩屆學生仍以上海“3+1”的文理分科模式準備高考。
但2012年、2013年入學的高中生,果真“幸運地”和高考改革大潮擦肩而過嗎?
聽聽大學的說法吧——9月5日,同濟大學2014級新生報到當天晚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裴鋼在新生家長會上開門見山:“你們的孩子是按照舊的高考辦法考進大學的,但請大家做好思想準備,國家教育改革的大潮勢不可擋,你們根本躲不過!”
已入學大學新生不輕松,因為高教改革已啟動
“過去幾十年,高教界很多學者一直在呼吁取消中學的文理分科。現在,高考指揮棒終于改了。”面對幾百位新生和家長,裴鋼甚至都來不及介紹同濟這所學校的悠久辦學歷史,講話伊始即要求大家認清教育形勢。
在裴鋼看來,今秋入學的2014級學生是高考改革前的“老人”,雖然很多新生都是來自各省市“千里挑一”的尖子,但不可回避的一點是,他們身上都有傳統文理分科教育的痕跡。其實不僅是學生,連學生的家長,對于大學學科專業的認識也有一種“非此即彼”的認知慣性——要么文科,要么理工科。
裴鋼希望在開學伊始跟新生們“打個招呼”:國內的高教改革已經開始了。今后這幾年是高等教育進入波瀾壯闊改革的關鍵幾年,但同時也是踏著傳統高考末班車進大學的學生一生中最關鍵的學習時期。
包括今年的大一新生和眼下讀高二、高三的學生,這三屆學生在高中接受的是文理分科教育,但大學對他們的要求是文理兼修。 以同濟為例,在新生報到第一天,12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向4000余名新生開放,接受報名。身為校長,裴鋼特別給一個今年新推的創新實驗區“打廣告”。這就是同濟融合工科和文科專業而推出的“工程(土木)-法學復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根據培養方案,本科生先要在土木工程學院學習兩年,然后轉至法學院學習。
記者獲悉,在同濟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類似大跨度的交叉專業,今后還將不斷推出。
文理不分科,名校自主招生早就開始釋放信號。
實際上,高校對于中學文理分科的“實質性反抗”,早在今年國家出臺考試招生總體改革方案之前就已經啟動了。
早在8年前,復旦大學就在自主招生中引入了俗稱“千分考”的復旦能力水平測試。談及“千分考”的設計初衷,復旦招生辦負責人歷年來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就是反對中學階段的文理分科,反對“條件反射”式的題海訓練,反對應試教育和功利心態。所以,復旦“千分考”的設置涵蓋了高中階段的文理10門科目,卷面滿分1000分。
很耐人尋味的一點是,歷年來備考復旦的優秀學生,都被高中老師和家長們視為非常辛苦的一批人。因為復旦的“千分考”筆試是文理融合的一張卷,這和高考實行的文理分科教育并不對接,是兩套不同的考試機制。
從2012年開始,同濟大學在自主招生試點中也逐步放大文理兼修的信號。最近兩年,該校一大批專業實行了文理兼招,傳統理工科專業向文科生開放,傳統文科專業開始招收理科生。 眼下,隨著新高考指揮棒的改革時間表、路線圖浮出水面,大學自主招生也改革在即。 今年年初,滬上幾所高校自主招生結束后,復旦、同濟等校已明確表示,2015年開始,將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自主招生的參考依據之一。毫無疑問,學業考更能展現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綜合素質,將為高校在人才選拔時提供更多的信息。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