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政策前最后一屆 理科生占多數(2)
爸媽就笑笑,“那你選準了嗎?”
選了文科班,理科依然無處不在
其實在文理江湖,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文科生大多是理科學不好,才被迫從文的。所以常常是文科生看理科生,覺得木;理科生看文科生,覺得酸。
小悠也聽過這個段子,但她從沒有這種身份上的自卑感。但有一次,她有了挫敗感。
小悠現在的語文老師,同時還教一個理科班。她喜歡把兩個班的作文集結成冊,發到教室里傳閱。
“我發現,理科生的作文反而更有深度。”小悠驚嘆。比如上個月,老師點題《開學了》,有位理科生就寫:開學了,作業又要做不完了,做不完怎么辦,還是要一直做下去。“你不覺得很有禪意嗎?后來他還寫到了壽司之神的故事,自勉要堅持。但文科生普遍都在抒情。”
她把這個意外發現告訴了語文老師。老師心想,目的達到了,“理科生經常訓練邏輯思維,而文科生常死記硬背,于是往往忽略對生活現象的思考,因而看問題不太深刻。”
這時,小悠才真正理解,新高考政策發布前不久,杭高校長尚可在開學典禮上講到的“文理兼融”——文理科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學理科若缺乏閱讀理解能力,何以理解科技文獻乃至讀懂理科試題?學文科若缺乏理性思維能力,又何以在表達時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呢?
難怪她原來不太愛聽的歷史課,現在越來越喜歡。“他不會像百家講壇那樣講故事,開始覺得很無趣。但他會用獨特的方法,把各種歷史時間串起來,聽完覺得思路特別清晰。”而那位老師,原本是個理科生。
她連未來的專業和職業都想好了
所以,小悠不斷鞭策自己,雖然選了文科,理科也不能放。
在她看來,文理只是大方向,而她已經為自己定下了更精準的目標。“我想學社會學,將來也要當記者。”小悠的語氣很堅定。
這可不是什么兒時的夢想,是她在聽了無數場講座、體驗了許多職業后做的決定。
比如之前的“杭高人在場”系列講座,她連聽了8場。“有位學姐說,進入大學以后,一定要不斷嘗試,與自己專業不太相關的也要去試試。我很認同,其實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要不斷接觸社會,試過了才知道最適合自己的是什么,選擇時才不會不知所措。”
“可是,現在的文科狀元,最喜歡選經濟了。”錢報記者逗她。她一點也不避諱:“那是因為學商科更容易有豐厚的物質回報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吧。但人也總得遵從自己內心的喜好,那將是個獨善其身的過程,你說呢?”她反問我。錢報記者深深體會到,小悠這樣的95后,他們自信、獨立、有主見,忠實地面對自己的欲望,對未來也更有規劃。
采訪的最后,小悠偷偷告訴錢報記者,“其實我早了一年讀書,如果按規定時間,今年應該讀高一。”她又狡黠地笑了。我想她的意思是,如果撞上新高考,她也不慌。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