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作文備考策略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晉平公讓人造了一張琴,大弦、小弦全部一樣。讓師曠(名叫曠的樂師,古代著名音樂家)調弦校音。調了一整天,總是彈不出和諧的音調。晉平公責怪師曠。
師曠說:“琴,它的大弦好比是君主,小弦好比是臣子。大弦、小弦的作用不同,配合起來才能發出動聽的聲音。不互相侵奪各自的職能,陰陽才能調和。現在您把弦都弄成一樣,那就失去它們應有的職能了,這難道是樂師所能調好的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 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一、審題
1、文以意先
(1)研讀題干,明確要求
應試作文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是你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而是要求你寫什么你才能寫什么。材料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自選角度”,“自選”不是自由選.重要的是“角度”須從材料來,要求首先審讀分析材料,尋找角度;“自擬題目”,“自擬”也不是自由擬,“題目”須從角度來;“自選文體”,“或敘寫故事,或發表議論,或抒發感情”要求的是寫自己最擅長的文體,而不是沒有文體的“四不像”。此外,材料作文往往還要求“聯系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感受”,這是作文針對性、現實性、真情實感方面的基本要求,不聯系生活實際就產生不了作文激情,寫出的作文也缺乏現實意義。
(2)審讀材料,明確主題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則是作文觀點的重要載體,是寫作內容選擇和立意的依據,考生必須從材料中提煉出一個觀點進行寫作,離開了材料就是離題,文章與材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系。按余聞的話說,就是“題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審題的第一出發點,又是作文符合題意的終極范圍。”(余聞《2006年高考語文試題分析》)可見,正確審讀材料,仍然是新材料作文立意的關鍵。因此,讀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寫作的重要前提,沒有讀懂材料必然會模糊作文,以致出現偏題或離題的現象.讀懂材料必須全面把握,切不可斷章取義,執其一端,而要抓住重點,明白內容,理清關系。理解中心,為立意奠定一個較好的審題基礎。
審讀材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①摘取中心詞句法。主要用于內容褒貶分明、中心比較明確的材料。即在認真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義的提示性的語句作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
②比較分析法。它是通過對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行為以及結果等進行細致的比較分析,歸納出材料主旨進行立意的一種方法。通常,概括這類材料主題的方法是抓住中心事件,或對比分析不同人物言行與結果的關系及根源,或對比分析同一人物言行與結果的關系及根源,或對比分析不同事件的經過與結果的關系及根源.或對比分析同一事件的經過與結果的關系及根源等。
③寓意透視法。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它往往以一篇童話、一則寓言故事、一首寓言詩等形式出現,它看似淺顯、生動、幽默,卻含蓄、深刻、具有感染力。這類材料主旨隱藏在材料中。要把握這種隱蔽性、暗示性,揭示材料的寓意。必須認真閱讀材料,善于從中聯系現實生活,由物及人(社會),挖掘其中的含義。
你來試一試:
閱讀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的責備
螃蟹在樹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問道:“青蛙哥哥,到河邊去,怎么走?”青蛙指著前面說:“你一直往前走,一會兒就會到達河邊。” 螃蟹走了老半天,還是沒走到河邊,后來,螃蟹遇見了青蛙,指責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還是沒有見到河的影子。”青蛙說:“我沒有騙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卻橫著爬,當然到不了河邊。”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題意分析]
這是一道帶寓言性質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題。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青蛙與螃蟹之間發生了一場美麗的誤會,從某種程度上說青蛙的指點沒有問題,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當然,那么如何把握住這則材料的中心呢?關鍵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沒有騙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卻橫著爬,當然到不了河邊。”這個關鍵句,另外由于題目中要求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所以我們在構思的時候可以分開從青蛙或螃蟹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如果從螃蟹的角度思考,我們不難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邊的路,是因為它對青蛙的意見生搬硬套,不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得出“對別人的意見不要盲從”“接受別人好的意見(思想)的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等觀點。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