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語文每年有新面孔 讓考生換個角度看世界
2008-11-28 10:10:15
來源:
高考語文試題總是特別引人關注,每年試卷一出,社會各界褒貶不一的評價往往不絕于耳。今年上海的語文學科高考,具有自課程教材改革以來,三種不同版本共用一張試卷最后一年的特殊性,因此命題的穩定性、延續性與公正性顯得尤為重要。 平常大家關注最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這是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簡潔明了。從命題模式上看,本題延續了以往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題理念:讓考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議,有情可抒。2006年的命題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側重于作為主體的“我”與作為客體的“你”之間心靈碰撞。2007年的命題作文“必須跨過這道坎”側重于抒寫自己成長歷程中遇到的難關困境,從而感悟人生、理性思辨。如果說前兩年題目重在對自身內心世界挖掘的話,那么今年的作文題希望考生把視線轉向“他人”,關注“我”、“我們”以外的群體,讓考生學著轉換立場替“他們”著想;試著從“他們”角度看待世界,看待社會。讓考生換個角度看世界
發揮的空間相當大
從文體上看,這個題目無論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或者抒情文體都可以寫,給了學生很大的寫作空間,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
從審題的角度看,這道題相比較上一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少了很多限定。“必須跨過這道坎”,我們需要考慮:“坎”是什么?“坎”的意義何在?還要考慮到“必須”這個限定。今年的題目雖然少了限定,在審題上也不能掉以輕心。“他們”不是“他”,不是個體,應該是一個群體,或者是這個群體的某種精神。這樣的考題就是為了考查學生的“社會意識”,平時是否關注他人,是否關注社會,是否勤于思考,是否能從人物、事件中概括出某種或者某些精神。在“他們”這個題目下,甚至寫“我們”也可以,只要把“我們”轉化為“他們”,跳出自我的藩籬,以旁觀者的視角去觀注“我們”這個群體,寫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特點,他們的情感。
不必刻意回避地震
從選材立意上看,對這個作文題,很多學生可能會寫到汶川大地震,這是很自然的。畢竟“5·12”大地震就在眼前,電視、報刊、廣播、網絡,只要你可以觸及的媒體都無法回避這個事實,那么我們的考生也不必刻意地回避。只是預想到有很多考生都會寫這一題材的情況下,考生應當如何表現悲劇、如何歌頌“他們”的精神成了新的重點。命題中提到“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那么雖然寫的是“他們”,卻是從“你”的視角在看,在想,所以雖然寫的是“他們”,卻應該有自己獨到的存在,我的心情,我的態度,我的價值觀,我的境界。基于這樣的分析,如何讓與你一樣為汶川地震中的人們心痛過、哭泣過、震撼過的閱卷老師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真誠與善良,感受到你的洞察力與社會責任感,感受到你的情感與思索,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寫出特點與深度
說到選材,實際上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寫。默默無聞為上海建設日夜辛勞的農民工,平日里讓你覺得“道不同”的父輩們,背著沉重書包有著你的影子上學讀書的小學生們……其實他們可以是讓你心生敬意的偉人,也可以是你曾經一直忽略的平凡人,他們可以是與你息息相關的今人,也可以是讓你心存仰慕的古人。無論他們是哪個群體,既然選擇了“他們”來寫,這個群體對社會、對你所在的群體產生的影響與意義要予以揭示,無論以含蓄的方式,還是顯豁的方式。
審題要求看來不高,其實是在平易的表面下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以為只要在文中出現“他們”這個代詞就會被認可的話,那就將這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題目糟蹋掉了。
向明中學 姚旭
命題的基本原則
一是與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同步,能體現教改的思路與教改發展的趨勢,顯示教改的積極成果;
二是必須遵循《考試說明》中明確的三大層次能力要求:一是認讀理解能力,二是分析綜合能力,三是寫作能力。而這三種能力中又依高低深淺之分,再劃分成若干方面。
如鑒賞評價能力包括兩個方面:(1)能鑒賞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文學形象、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2)能評價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命題者能否熟知、研究與把握《考試說明》的層次能力要求,關系到試題能否基本涵蓋考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必備的素養。除此而外,命題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思想,即體現社會性。因此高考命題不是哪個群體更不是哪個個人的意志或智慧的體現,必須排除命題過程中個性化與隨意化。
命題的基本方針
“穩中有變”、“同中有異”始終是上海語文命題的基本方針。
“穩”與“同”是指高考命題立意的一貫性和延續性,不搞大起大落,也不風云突變,更不可隨心所欲,要堅守三個“有利于”:有利于社會人心安定,有利于高校對人才的選拔,有利于對日常語文教學的促進與提高。而“變”與“異”是種微調,是種漸變,也是一種“創意”的探索與追求。
上海卷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新面孔”推出,成為圈內外的一道風景線。如2005年第5題就如何振興剪紙藝術寫一份“發言提綱”;第12題要求對茨威格《回望昨日的感傷》一文作延伸拓展性思維:“當下個世紀回望這個世紀,又該說些什么呢”;2006年第4題“請推斷‘安靜’的原因”;2007年第12題就《重西湖》“文末‘不,不僅僅是一種享受……’續寫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2008年春考第4題、第10題問句子在文中的表達作用與表達效果等,這些新面孔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價。但新題型的推出,決不是為變而變,而是為了在更高層面上充分彰顯上海二期課改的精神,激活考生思維能力,朝著開拓創新方向邁進。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