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招生“大變臉”四大變化解讀(2)
3.實行“一檔多投”增加雙向選擇機會
在目前大部分省(區市)實行平行志愿錄取的基礎上,今年的招錄政策中,湖北、福建、天津、海南等地提出,實行“一檔多投”“多次選擇”“按專業投檔”,力求增加高校與學生雙向選擇的機會。
山東提出探索實行考生一檔多投、多次選擇的投檔模式;重慶提出,加快研究“按專業投檔、一檔多投”的投檔錄取模式并適時推行。這意味著,未來考生將可能向多所學校投檔,自己決定選擇哪所學校。
【專家觀點】
一些教育專家表示,“一檔多投”把選擇的主動權交回考生手里,考生根據學校水平、院系和專業的質量做出選擇,將倒逼高校提高專業建設水平,以更高的學術水平和更強的教學能力來吸引考生。
專家表示,實行一檔多投、雙向選擇對考生有利,對高校招辦等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招辦應該與高校充分溝通,就投檔的標準、方式等細節商議好。目前一般院校招辦人數少、力量薄弱,應及時增派力量,應對未來錄取方式改變帶來的挑戰。
4.參考“素質評價”采取多元錄取
今年的招生政策中,廣東、遼寧、黑龍江等大部分省(區市)提到,將建立基于統一高考和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兩依據、一參考”的多元錄取機制。
四川提出,高校招生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情況(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5個方面),擇優錄取。
其實,早在去年復旦、上海交大率先試行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已經傳遞出積極導向,今年上海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高校數量擴大到了9所。
【專家觀點】
專家認為,全面推進高考改革后,高校正在逐步將綜合素質納入人才的選拔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全科成績、綜合素質和自身的實踐和體驗經歷。
專家表示,改革進一步拓寬了特色化發展的空間。學校可以根據學生興趣特長和社會對不同人才的成長需要,創建本校特色;也有助于緩解應試壓力,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還有專家認為,實施綜合評價錄取,可扭轉“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等廣為詬病的問題,通過采取“高考成績+面試成績+學業考成績”的錄取方式,促進高校公平、科學選才。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