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政治一輪復習題:生產與經濟制度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5·漳州模擬)當前,伴隨著移動通信與智能應用的飛速發展,4G已被業界視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2014年4G手機進入高速增長期,4G為通信用戶帶來更快更多的新鮮體驗,億萬網民享受到更優質、更優惠的移動網絡智能生活。這表明( )
A.消費熱點的出現能帶動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B.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
C.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
D.生產發展決定消費結構改善
【解析】選C。本題考查生產與消費的關系。4G為通信用戶帶來更快更多的新鮮體驗,億萬網民享受到更優質、更優惠的移動網絡智能生活,說明C符合題意;材料未強調消費反作用和消費結構,A、B、D排除。
2.(2014·江蘇單科)“霾單”是淘寶網公布的2013年度消費關鍵詞之一。截至2013年11月30日,全國“淘友”花了8.7億元在口罩、空氣凈化器等對抗霧霾用品上。與一年前相比,購買口罩的人多了181%,購買空氣凈化器的人多了131%。對這一經濟現象解讀正確的是( )
A.滿足消費需求——生產防霾產品——促進經濟發展
B.市場消費低迷——生產防霾產品——擴大國內需求
C.空氣污染嚴重——購買防霾產品——浪費社會資源
D.追求綠色消費——購買防霾產品——提高生活質量
【解析】選C。解題時抓住題干中“霾單”“全國‘淘友’花了8.7億元……”等,體現因霧霾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解讀這一經濟現象,就必須抓住這一傳導的因與果,C項符合題意;A項中促進經濟發展與題干主題不符合,不選;B項中“市場消費低迷”不是上述消費的原因,不選;D項中“綠色消費”等也不符合題意,不選。故選C。
【
①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經濟政治體制和社會基本制度
②能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
③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
④能調整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解析】選C。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制度,①錯誤。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②④正確。題目問改革為什么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③只是強調,沒有說明原因,所以不選,答案是C。
3.(2014·南京模擬)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標志,推進城鎮化有利于
( )
①拉動投資增長
②發展外向型經濟
③擴大內需市場
④保證糧食安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B。通過推進城鎮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一方面帶動投資增長,一方面帶動消費,①③正確。城鎮化與發展外向型經濟和糧食安全沒有關系,②④不選。
【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擁有城鎮戶口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化是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過程,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當前,世界城鎮化水平已超過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國“十二五”規劃再次建議,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2013年開始的新一輪城鎮化,城市群作為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被賦予更多關注。
4.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下列體現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 )
A.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視聽效果更完美的產品
B.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C.網上購物方式不僅方便了消費者,而且降低了企業成本
D.人們對健康的關注,推動了綠色食品業的迅速發展
【解析】選D。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反作用,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人們關注健康,在這方面的消費就推動了綠色消費的發展,所以答案是D。A和B體現的是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C與材料的要求無關。
5.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職時遇到大饑荒。范仲淹沒有沿用發粟救濟之常規,而是實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利用饑歲工價至賤,大興公私土木之役,解決饑民流離失所之苦;二是利用吳人好佛事、喜競渡(賽龍舟)的習俗,大興旅游業,促進飲食、住宿、貿易等服務行業發展;三是增高谷價,引四方糧商大量進糧,結果杭州城糧食暴增,糧商只好降價,解決了杭州城的糧食供應問題。“荒政三策”蘊涵的經濟學道理有( )
①供求影響價格
②消費是生產的動力
③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
④價格漲跌是通過行政手段實現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選D。因糧食暴增導致其降價,體現供求影響價格,①正確;通過大興旅游業促進相關行業發展,體現消費是生產的動力,②正確。③題中未體現,④觀點錯誤。
6.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這主要是因為( )
①我國農業發展需要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
②只有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才能促進農業發展
③工商資本注入農業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
④企業化的工商資本適合農業社會化大生產要求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析】選A。鼓勵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生產經營,是因為通過工商資本為農業帶來的企業化、規模化經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適應了農業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故③④正確。①并沒有回答原因,只是重復了題干的最后一句話。②內容過于絕對。
【
A.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基本制度
B.一心一意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片面強調GDP的增長
C.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解析】選B。本題考查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措施。通過所學知識可知A、C、D都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措施。在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能夠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長,所以B錯誤,符合題意。
7.隨著網絡技術的完善與發展,不少年輕人并不拘泥在大城市、大公司就業,他們在網上開網店賣產品,方便了不少消費者,也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對于年輕人開網店,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屬于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B.屬于集體經濟,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C.這些年輕人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
D.屬于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商品流通
【解析】選C。個人開網店經營屬于個體經濟,是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個體經濟不可能是公有制經濟的組成部分,A、B錯誤。投資開網店的年輕人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C正確。個體經濟不等于混合所有制經濟,D錯誤。
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私營經濟增長迅猛。據統計,私營企業現有500多萬家,為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作出了重大貢獻。這表明( )
①發展私營經濟有利于擴大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
②私營經濟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③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私營經濟已經取代公有制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的主體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A。題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私營經濟在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說明了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①③正確,選A。②④表述錯誤。
【
①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
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不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
④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選A。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屬于集體經濟性質,①正確。積極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說明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④正確。②與題意無關;③觀點錯誤。
9.(2015·莆田模擬)作為上海國有資本改革試點的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向國際資本和民營企業在內的投資者開放,吸引戰略投資者。這樣做( )
①把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使國有經濟退出某些領域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布局
改善了企業產權結構有利于各類資本相互取長補短
進一步激發國有經濟活力增強了國有經濟主體地位
【解析】選A。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有資本,向國際資本和民營企業在內的投資者開放,吸引戰略投資者,說明①③符合題意;②材料沒體現,排除;在我國,公有制為主體,④說法錯誤。
10.(2015·寧德模擬)2014年前三季度中央企業累計上繳稅費總額1.5萬億元,同比增長5.6%;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1萬億元,同比增長6.6%。這有利于( )
A.國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B.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整體態勢
C.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發揮公有制的主導作用
D.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解析】選B。本題考查國有經濟。根據題意,B符合題意;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A說法錯誤;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C說法錯誤;材料沒有提及多種所有制經濟,D排除。
11.(2014·合肥模擬)在我國,大量民營企業集中在傳統產業,而且存在著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能源和資源消耗高等問題。鼓勵和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就要( )
①使民營經濟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提高效益、降低能耗
③增強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④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增強民營經濟競爭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選C。①③說法錯誤,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增強國有經濟而不是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12.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從2010年到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要翻一番。實現“收入倍增”計劃的根本途徑是( )
A.深化改革,完善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B.發揮市場調節的決定性作用,推進新農村建設
C.加大財政稅收調節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
D.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解析】選D。解答該題的關鍵是把握“根本”二字。要實現收入增加,需要人們充分就業,而要實現就業,需要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這就需要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D項正確;A、B、C不是從根本上采取的措施,與題意不符。
【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
B.黨的基本路線決定的
C.我國的分配制度決定的
D.價值規律決定的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