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習需要培養獨特思維

2016-10-17 13:37:05 來源:學習啦

   隨著綜合科目的高考改革,高中歷史教學也在經歷著一場變革。很多學生苦于找不到一種理想的學習方法而煩惱,甚至失去了對歷史課的興趣。歷史思維的根本點是歷史唯物主義。培養歷史思維的最高目標就是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把歷史思維能力訓練具體化為以下幾種思維品質的培養:

  1、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培養思維的嚴密性和系統性

  要形成歷史知識體系,僅記住零星的歷史知識,不叫掌握歷史,應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見到森林,但那是雜亂無章的森林,一走進去就迷失方向,不知東南西北。在明確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的基礎上,明確本章節在整體中的地位,注意歷史的前后縱橫聯系,如果說把整個人類歷史作為一個大系統,把其中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作為子系統,應明了子系統在大系統中的地位以及各個子系統間的關系,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對歷史概念和時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歷史思維能力的嚴密性系統性的培養。例如對凡爾賽—華盛頓這個概念的學習,就應從它形成的背景、途徑、影響,體系中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說明了什么問題,它與維也納體系和雅爾塔體系又有何異同點,它對我國歷史又有何影響等方面加以把握,這樣才完整,思維才嚴密。

  又如通過對20世紀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明了20世紀是空前偉大的世紀,是變化的世紀,在這近百年的時間里,人類社會所經歷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變革、觀念更新、政治動蕩以及革命和戰爭的變幻風云呈現前所未有的廣泛性、深刻性。這一時期,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舊的界限仍然存在并繼續發生作用,新的結構已經萌發生長并日益居于主導地位,新舊因素交替雜陳,新老力量交織對立,由此引發半個世紀的較量和碰撞,調整與變革、危機與革命、沖突與戰爭、在經歷了一番動蕩、調整、革命、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的血與火的洗禮之后,社會進步了,人類也發展了,歷史進入了不同以往的新紀元。這樣,認識上升到一個高度,思維的嚴密性和系統性也跟著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2、揭示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僅僅追求知識結構的系統與完整是不夠的,不僅要求全求細,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審視,多層次挖掘,多形式設問,全方位分析,這樣才能吃透,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所以在處理教材時一定要注意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以及本質的分析揭示。例如對“門戶開放”政策的理解認識,應從它的各條內容入手加以分析,才能認清其本質。①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實質上是承認列強在華的既得利益;②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稅率征收關稅,實質上是取悅英國的政策,因為當時英國控制中國的海關管理權,而取悅英國的目的是為了使他支持美國的政策;③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的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運費,實質上美國企圖憑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實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國的勢力范圍,最后達到獨霸中國的目的,可見其狼子野心。如果能堅持這樣的分析,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思維深刻性就會得到提高。

  3、注意總結歷史規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

  歷史規律包括歷史規律性的方法(屬于方法論范疇)和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屬于世界觀的范疇)兩種。總結歷史規律性的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達到會學的境界。例如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分析,可總結歸納出工業革命的產生需要一個政治前提和資金、市場、勞動力、技術、資源等條件,把此上升為方法論進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原因: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主要國家的確立和發展;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殖民掠奪提供了資金、市場等物質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科技不斷進步積累了豐富經驗,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還可進一步歸納總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這就是思維的變通性。

  總結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則可“以史鑒今”,例如對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如巨鹿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進行分析,即可得出這樣規律性認識:戰爭中往往正義者得人心者勝,社會形態制度優越者勝,經濟上技術先進者勝,智者勇者勝,反之則敗。這可在實際戰爭中供借鑒,也可助你預測戰爭的成敗,思維的靈活性也由此得以培養。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中歷史學習需要培養獨特思維”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中国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 三级中文亚洲精品字幕 | 精品少妇一区二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99 | 亚洲欧美日本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