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新的知識,新的認識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烈沖擊著人們的觀念,迫使人們自覺修正某些傳統的看法而自然形成新的認識.這里僅就“教學過程”以及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師生關系”在實施課程改革前后作比對,并在比對中闡述所形成的“新認識”.
老師新的認識
1 .對“教學過程”所形成的“新認識”
縱觀數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人們對任何一種事物、對任意一種概念的理解與認識都不會是僵化的、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當然,人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與認識也是不斷發展、不斷深化而充滿生命活力的.若針對自孔子以來的教育與教學過程作細致的觀察,尤其是針對自夸美紐斯以來的、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教育與教學過程作潛心的研究,便會發現:僅就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與認識,人類在與之相關概念的理解的基礎之上,經歷了一個逐漸趨于理性的認識過程,相繼形成了若干種較為典型的觀點比較.
( 1 )傳統觀點:“教學過程”是教師“教”的過程
由于“傳統課程”背景下的學科教學以“知識傳承”為唯一目標,所以相應的教與學的方式就自然地選擇了具有較高知識傳承效率的“接受式”;由于“接受式”的教與學的方式是建立在“崇尚權威”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作為“知識擁有者”的教師在作為“知識接受者”的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就應該是至高無上的.這是因為:只有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得到確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傳承的知識才能夠被學生當做無可懷疑的真理而高效率地自覺接受.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學生是只筐,知識往里裝”以及“滿堂灌,填鴨式”等有違教育與教學本意的教學行為,也就成了教師無奈的選擇.教師在這種教學行為的運作過程中,還會不自覺地過度關注自己的表現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把學生所參與的教學活動與其“真實的生活”隔絕.
( 2 )新的認識:“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的過程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化與不斷推進,人們對“教學過程”有了新的認識,進而能夠較為自覺地把“教學過程”理解為是學生“學”的過程.對“教學過程”作如此理解,其理論依據是所謂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其實質是一種自主性的“意義建構”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主體”地位也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在這樣的理解基礎上,就很容易形成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把“教學過程”打造為學生“真實的生活”的一部分,能夠讓學生通過生動活潑的自主性探究來獲取知識,能夠讓學生在自己的“真實的生活”中經歷學習過程。
方法是的改變就是為了進步。
老師教的過程向學生學的過程轉換,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用自己的方法,更好的學習物理。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物理:新的知識,新的認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