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建國后的經濟轉型

2016-11-01 09:44:27 來源:愛學啦

   新中國成立后,拯救陷于癱瘓的經濟,成了首要任務。對于經濟方面的建設,共產黨領導人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呢?

  (一)下面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1、計劃經濟

  建立于一五計劃末期,是由行政手段調節資源配置的一種經濟。

  2、市場經濟

  建立于21世紀初,是由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的一種經濟。

  影響:兩種經濟體制各有優缺點。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的束縛越來越嚴重,對經濟發展非常不利。所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勢在必行。

  (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具體過程

  1 .理論上: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 )時間:1978 年12 月。

  2 )內容:① 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② 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③ 做出改革開放決策。

  3 )意義:① 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② 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2 .行動上:經濟體制改革

  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改革的核心)

 、 背景:長期以來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 形成:改革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允許農村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 作用:使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過去分配中平均的弊端,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2 )國有企業改革

 、 主要內容

  A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中心環節),實行政企分開。

  B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C .在分配改革方面,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 . 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國企改革加快了步伐,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 作用: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改革措施政企分開,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方式。

  (三)結果: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 .背景:鄧小平南方談話

  2 .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最根本的轉變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

  3 .措施:全面放開糧價;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所得稅;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推進國企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歷史:建國后的經濟轉型”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精品播放在线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亚洲国产l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草免费福利资源站在线观看 | 午夜歐美福利視頻 | 色综合99久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