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016-11-06 17:25:09 來源:逍遙右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的含義:

  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里,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的特點:

  (1)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自治區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機構,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但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和需要。

  (2)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1、原因:

  (1)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以來就是一個集中統一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境內各民族逐步匯合成了中華民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歷史傳統。

  (2)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以大雜居、小聚居為主。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適宜于分離的民族關系。

  (3)我國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只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昌盛。

  (4)自1840年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和命運。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長期斗爭中,中國各民族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和政治認同感。這就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新中國,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

  2、目的:為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繁榮。

  3、依據:共同綱領的規定和1954年憲法的確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4、意義: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實現了民族平等,也保證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5、作用:

  (1)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

  (2)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

  (3)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4)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政治協商制度(政協制度):

  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社會各界的代表,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經常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民主協商的一種制度。這是中國人民根據革命歷史和現實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特點:

  1.我國的多黨合作事宜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團結合作。

  2.各民主黨派是與共產黨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而不是反對黨或在野黨。這是因為我國民主黨派與共產黨在政治目標和根本原則上具有一致性。

  3.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與各民主黨派作為親密友黨和參政黨地位,決定了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實質是團結合作,而不是多黨競爭、輪流執政、互為對手、彼此傾軋的勢不兩立的關系。

  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比較:

  1.聯系:

  兩者都是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2.不同之處:

  (1)性質不同:

  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國的國家機構;

  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在我國國家機構體系中處于首要地位。

  (2)職能不同:

  人民政協的職能主要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有權決定國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而人民政協則是對上述問題進行協商。

  (3)監督權不同:

  人大監督是運用國家權力實行的監督,是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具有法律約束力;

  而政協監督不具有國家權力的性質,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是一種民主監督。

  (4)產生與組成方式不同:

  人大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

  政協委員由各方協商產生。

  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①形成: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②職能的轉變及定型: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它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③新發展: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標志著這一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

  中共同民主黨派的合作是政治合作。

  政治合作就要有共同的政治綱領、政治原則,在重大問題上還要有共同的政治主張。沒有這個政治基礎,多黨合作便無從談起。

  當前,這個政治基礎包括我國的憲法、中共的基本路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些理論、綱領、原則和主張,往往是由中共首先提出并廣泛吸收各民主黨派等正確意見、達成協議的方式形成的。政治路線、方針、政策的決策者只能是一個,否則不能運作。到付諸實施時,組織指揮者只能是一個,否則也不能運作。好比交響樂團,在作曲時大家都可以提意見,各民主黨派都應積極參與,這在中國叫做政治協商(當然政治協商并不限于決策之前),最后公認由共產黨博采眾議來定譜。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一個決策者。多黨合作這交響樂團里有許多諸如小提琴手、鋼琴師等的演奏家,他們各有專長,甚至獨具風格,但如果各行其是,樂團就無法奏出和諧、動聽的交響樂章。關鍵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演奏多黨合作這個“交響曲”的指揮者就是中國共產黨,因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政黨,只有它才能擔當中國人民領導核心的歷史使命。這個領導核心地位不是中共自封的,而是包括各民主黨派在內的中國人民經過半個世紀以上勝利和失敗的歷史實踐、經過歡樂和痛苦的反復比較做出的政治抉擇。

  在多黨合作中,一黨領導是前提,但多黨合作對共產黨的領導也是不可缺少的。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任何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民主黨派成員雖然只有幾十萬,但他們正如毛澤東所說那樣,是一根根頭發,聯系著一把把頭發。共產黨領導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善于從群眾中吸取一切有益的養料,把群眾中的正確意見集中起來,形成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智慧和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多黨合作就是共產黨貫徹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多黨合作,共產黨能夠了解到不易得到的信息和呼聲,聽到不易聽到的批評和建議,從而使共產黨的決策更能與群眾的脈搏合拍,改進工作,減少失誤,更易于為各方面群眾所接受,貫徹執行起來阻力小而助力多。這對于共產黨領導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同就把建立國家的政治制度當作頭等大事。作為臨時憲法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經全國人民普選產生,由各黨派和杜會各階層的人士組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新中國的各項政治建設的基礎,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新中國民主政治的鮮明特色:

  民主是一種價值觀念,更是一種國家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根本特點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從政治制度建設的層面上講,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又稱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同時,民主政治的建設必須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國就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西方代議制的異同:

  1.相同點:

  (1)都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都是一種代議制。

  (2)都是定期選舉產生議員的間接民主形式,即代議民主。

  2.不同點:

  (1)階級本質(國體)不同: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適應并服務于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資產階級議會制度與資產階級專政的國體相適應,并服務于資產階級專政。

  (2)經濟基礎不同: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為維護社會主義經濟服務。西方代議制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的,是維護資產階級私有制的工具。

  (3)行使權力的主體不同:

  人民代表大會權力的主體是人民,西方國家的議會權力的主體是議員,議員都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

  (4)權限和活動原則不同:

  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組織活動原則統一行使一切國家權力。西方國家的議會制一般以三權分立的原則組織起來,立法、司法、行政三權相互制約,彼此平衡。

  (5)代議機關與政黨的關系不同:

  西方國家議會里通常是多黨共存,通過議會黨團及其領袖在議會內活動,黨與黨之間有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議會政治與政黨政治緊密結合。在兩黨制國家,兩大政黨在議會中起主導作用;在多黨制國家,議會中多黨林立,政黨間的合作與斗爭、聯合與分裂不斷。

  中國全國人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工作。中共和其他民主黨派都有全國人大代表,但這些代表并不是由黨派產生的,在全國人大的活動也不是按黨派來展開的。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

  (1)依據:《共同綱領 》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普選產生。

  (2)標志: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體現了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原則。

  (3)內容: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地位: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歷史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秋霞国产午夜文章 | 久久er精品77视频 | 亚洲A级片中文在线观看 | 日韩专区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精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