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內容構成 6

2016-11-14 21:38:40 來源:高考網

   (五)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礦質元素

  [H]

  光 ATP 原生質

  ADP+PI 熱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應活化能

  ◎ 新陳/細胞代謝:活細胞內全部有序化學反應的總稱。

  ◎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成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1. 發現

  ①巴斯德之前:發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學家):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

  ③利比希(德、化學家):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揮作用。

  ④比希納(德、化學家):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⑤薩姆納(美、科學家):從刀豆種子提純出來的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⑥許多酶是蛋白質。

  ⑦切赫與奧特曼(美、科學家):少數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義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注:

  ①由活細胞產生(與核糖體有關)

  ②催化性質:A.比無機催化劑更能減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度。

  B.反應前后酶的性質和數量沒有變化。

  ③成分: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應速度很快,是一般無機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 多樣性 。

  ③ 需要合適的條件(溫度和pH值) → 溫和性 → 易變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值等,過酸、過堿、高溫都會破壞酶分子結構。低溫也會影響酶的活性,但不破壞酶的分子結構。

  圖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夠,其他因素固定的條件下,酶促反應的速度與酶濃度成正比。 1.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但不顯著;

  3.當S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V也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S,反應也幾乎不再改變。

  1.在一定T內V隨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T時活力最大,稱最適溫度;

  3.當T升高到一定限度時,V反而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動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產提取 制成 酶制劑 應用 治療疾病;加工和生產一些產品;

  和分離純化 固定化酶 化驗診斷和水質檢測;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體細胞內普遍存在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與合成存在著能量的釋放與貯存。

  1.結構簡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學鍵13.8KJ/mol 高能磷酸鍵 30.54 KJ/mol 磷酸基團

  2.ATP與ADP的轉化

  ATP

  呼吸作用

  (線粒體) 吸 Pi

  (細胞質基質) 能 吸收分泌(滲透能)

  (葉綠體) 放 肌肉收縮(機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經傳導、生物電(電能)

  ADP (每個活細胞) 合成代謝(化學能)

  體溫(熱能)

  螢火蟲(光能)

  ◎ 糖類—主要能源物質 熱能 散失

  太陽光能 脂肪—主要儲能物質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質—能源物質之一 分解 化學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產生ATP: 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

  能產生水: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能堿基互補配對: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三、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呼吸是通過呼吸運動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過程。

  ◎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分為: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概念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生成許多ATP的過程。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過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應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點 場所 : ①②線粒體基質 ③內膜 始終在細胞質基質

  條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產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點 聯系 : 從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階段相同,以后階段不同

  實質 :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合成ATP

  意義 : 為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體內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應場所 綠色植物(在葉綠體中進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反應條件 光、色素、酶 酶(時刻進行)

  物質轉變 把無機物CO2和H2O合成有機物(CH2O) 分解有機物產生CO2和H2O

  能量轉變 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釋放有機物的能量,部分轉移ATP

  實質 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

  聯系 有機物、氧氣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實質

  通過光反應把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通過暗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把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穩定的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

  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影響因素有:光、溫度、CO2濃度、水分、礦質元素等。

  1.發現

  內容 時間 過程 結論

  普里斯特 1771年 蠟燭、小鼠、綠色植物實驗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薩克斯 1864年 葉片遮光實驗 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淀粉

  恩格爾曼 1880年 水綿光合作用實驗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釋放出氧。

  魯賓與卡門 1939年 同位素標記法 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來自水

  2.場所

  雙層膜

  葉綠體 基質

  基粒 多個類囊體(片層)堆疊而成

  胡蘿卜素(橙黃色)1/3

  類胡蘿卜素 葉黃素(黃色) 2/3 吸藍紫光

  色素 (1/4) 葉綠素A(藍綠色)3/4

  葉綠素(3/4) 葉綠素B(黃綠色)1/4 吸紅橙和藍紫光

  3.過程

  光反應 暗反應

  條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時間 短促 較緩慢

  場所 內囊體的薄膜 葉綠體的基質

  過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還原

  2C3 + [H] →(CH2O)

  實質 光能 → 化學能,釋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總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變 無機物CO2、H2O → 有機物(CH2O)

  能變 光能 →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 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 同位素示蹤

  14C 光反應 2C 3 暗反應 (14CH2O)

  3H2O 固定 [3H] 還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為創設條件,看物質變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應 → (CH2O)

  ↓ ↓ ↓ ↓

  切斷 → 不能生成 → 不能進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 ↓ ↓ ↓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生物:內容構成 6”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 | 三级在线免费a免费看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綫无碼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