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練習題(附答案)

2016-11-26 18:49:03 來源:精品學習網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下面為大家推薦了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練習題,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一.單項選擇題(84分)

  1.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A

  2.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體系的核心是 A

  A.“仁”和“禮” B.“仁者愛人” C.“克己復禮” D.“為政以德”

  3.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體現學習方法的是 D

  A.“有教無類” B.“當仁不讓于師”  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D.“溫故而知新”

  4.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在當時社會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主要是因為 B

  A.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B.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

  C.穩定社會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質

  5.下列屬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是 ①“仁”和“禮” ②“為政以德” ③“守靜”“以弱勝強”

  ④“克己復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B

  6.下列著作中不屬于“五經”的是 A.《樂》 B.《詩》 C.《書》 D.《禮》 A

  7.孔子主張“以德治民”。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 A.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B.任用賢德之人治理國家 C.主張貴賤有序 D.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 A

  8.某中學歷史探究課上,學生從“穿衣”的角度,表達他們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說:穿衣服應合乎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乙生說: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說:講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種浪費;丁生說:何必麻煩,由上面規定,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不就好了嗎?他們的描述所對應的思想是 B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9.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詩:“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該詩提到了哪些歷史事件 A.統一方國,焚書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東 C.焚書坑儒、農民起義 D.農民起義、劉項文盲 C

  10.下列哪一事件為“百家爭鳴”局面結束的標志 B

  A 秦統一六國 B 焚書坑儒 C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佛教傳入

  11.儒學思想逐漸成為正統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間 D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12. 漢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主要目的是 B

  A.樹立自己的權威 B.發展大一統事業 C.鎮壓地方割據勢力 D.發展經濟

  13. 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是 B

  A.漢武帝時候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健全 B.太學的建立

  C.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 D.漢武帝“舉賢良對策”的實施

  14.關于太學的建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D

  A. 接受了董仲舒的獻策 B. 采用了公孫弘制定的具體方案 C、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學校 D、漢武帝時期太學規模已經很大

  15.儒學開始定于一尊與哪兩個人物有關? C

  A.孔子和孟子 B.秦始皇和李斯 C.漢武帝和董仲舒 D.“二程”和朱熹

  16.關于“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與“大一統”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A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 B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C政治上的統一確保思想上的統一 D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

  17.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繼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這主要表現在: D

  A.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

  C.認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動搖 D.認為人君要愛護百姓,如果殘暴,天將降災禍于他

  18.無論“焚書坑儒”,還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其本質都是 D

  A.為加強中央集權制造輿論 B.剔除不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思想

  C.為削弱諸侯(王國)勢力提供理論依據 D.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

  19.下列不屬于北宋五子的是A、李翱 B、周敦頤 C、張載 D、程顥 A

  20.北宋時對理學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兩位思想家是: B

  A.韓愈和柳宗元 B.程顥和程頤 C.朱熹和王陽明 D.周敦頤和張載

  21.理學對先秦儒學的繼承主要表現在A.“仁”和“禮”B.“為政以德”C.“仁”D.“禮” A

  22. 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C

  A.天體遠行法則 B.社會發展規律 C.傳統道德規范和等級秩序 D.“天人感應”理論

  23.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氣關系論主要吸收了誰的思想? B

  A、張載 B、二程 C、周敦頤 D、李翱

  24.宋代以朱熹為代表的新儒學所吸收的思想是 A

  A.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B.法家思想和“經世致用”學說

  C.佛教、道家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經世致用”學說

  25.提出“致良知”學說,認為人人皆可成為圣人的思想家是: C

  A. “二程” B. 朱熹 C. 王陽明 D.王夫之

  26.心學的集大成者是 A.程顥 B.程頤 C.王陽明 D.朱熹 C

  27.下列對宋明理學評價正確的有 ①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氣節品德,強調社會責任感 ③凸顯人性的莊嚴 ④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A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8.我們習慣上所說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指 ①李贄 ②黃宗羲 ③顧炎武 ④王夫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D

  2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謬,非圣無法”,“排擊孔子,

  別立褒貶”。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贄 B.黃宗羲 C.顧炎武 D.王夫之 A

  30. 李贄的思想中最具有現實意義的是 A

  A.對程朱理學的批判 B.對拜金風氣的批判

  C.主張個性的自由發展 D.否定“天理”的存在

  31.“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作出該判斷的是 B

  A.顧炎武 B.黃宗羲 C.王夫之 D.王陽明

  32.顧炎武:“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對這句話的理解,下列說法錯誤的是C

  A.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 B.反映了封建制度衰落的趨勢

  C.君主專制制度已經被推翻 D.是對君主專制的批判

  33.以下思想家對君主專制提出批判的有 ①李贄 ②黃宗羲 ③顧炎武 ④王夫之 D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4.明清時期倡導經世致用的思想家不包括 A.顧炎武 B.黃宗羲 C.王夫之 D.王陽明 D

  35.“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源出于 A.朱熹 B.黃宗羲 C.顧炎武 D.王夫之 C

  36.明清之際,出現了一些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家,他們思想的共同特點是 D

  A.以“異端”自居 B.具有樸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張發展商品經濟 D.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37.下列對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闡述錯誤的是: D

  A.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我國的早期儒學 B.漢武帝時期儒家學說開始定于一尊

  C.兩宋時期產生的理學實現了儒學的更新 D.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們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38. 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論。下列人物組合與表中引文順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親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為主,君為客”。

  丙:“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則焉”。

  A.朱熹、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 B.程頤、朱熹、李贄、黃宗羲

  C.王陽明、黃宗羲、董仲舒、顧炎武 D.王夫之、程頤、王陽明、顧炎武 C

  39. 在近代民主革命時期,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被稱為17世紀中國的“民權宣言”。這主要是因為黃宗羲 D

  A.是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家的代表,是中國反封建的先驅

  B.猛烈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的主張

  C.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張,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D.提倡“法治”,反對“人治”

  40. 李贄稱贊漢朝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善擇佳偶”,自由戀愛;稱贊武則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贊頌商鞅、吳起的改革;肯定封建社會揭竿起義的農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贄 B

  A.反對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 B.反對以三綱五常為核心內容的封建禮教

  C.歌頌了農民的反抗精神 D.揭露道學家的虛偽

  41.馮天諭等著作的《中華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漢代以來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因循守舊等等劣根性,都與之直接相關。”其表述的觀點是 C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B.否定董仲舒的“君權神授”主張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統”學說 D.否定董仲舒關于“三綱五常”的學說

  42.2007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問中

  國期間,特意去山東曲阜參觀,并作了以下

  題詞。這一題詞的深刻寓意是 D

  A.中日兩國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人民特別崇拜中華文明

  C.中國的儒家文化在今天仍然是維系中日關系的基礎

  D.中日兩國人民要繼承友好交流傳統,促進兩國關系的新發展

  43. 孫中山抽印《明夷待訪錄》中的《原君》分發給同志,以鼓勵發動反對清王朝的民主革命,這是因為 D

  A.李贄的作品強調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B.王夫之唯物主義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爭

  C.顧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 D.黃宗羲的作品有反對專制暴君政治的思想

  44. 今天我黨大力倡導“以德治國”,對此,我們可以繼承發揚儒家學說中的 A

  A.“和為貴”和“仁”的思想 B.農本思想 C.有教無類思想 D.民為貴,君為輕思想

  二、非選擇題(12分)

  45.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朋友指著山中開花的樹木問:“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山中樹上的花自開自落,同我心有何相關?”王守仁回答:“你不來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便一時顯現起來了,就說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經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地方叛亂,由此他認識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

  材料三 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 程頤說:“天下只是一個理”“萬物皆是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對“花”與“人心”關系的解釋,反映了他的什么觀點?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1)唯心主義觀點。“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王守仁是怎樣解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一問題的?

  (2)主張重樹思想標準。

  (3)根據以上材料說明宋明理學的主張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答出兩條即可)我們今天對宋明理學應采取什么態度?

  (3)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的意識。

  ②、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鼓舞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學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④、宋明理學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主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的觀念;②、輕視自然科學的觀念;③、輕視個體自由的觀念;④、重禮輕法的觀念等。

  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育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練習題,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練習題(附答案)”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熟女精品不卡一区 | 日韩精品另类图区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网爆门 | 亚洲a∨激情综合五月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小早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