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游褒禪山記》點將過關
【語段點將1】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東五里。
A、兩個“之”字相同,兩個“其”字不同。
B、兩個“之”字相同,兩個“其”字相同。
C、兩個“之”字不同,兩個“其”字相同。
D、兩個“之”字不同,兩個“其”字不同。
2、對“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著的碑文還可以辨識。
C、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
D、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著的碑文還可以辨識。
3、下列對褒禪山名稱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褒禪山應該叫“華山”,“花山”是錯誤的稱呼。
B、褒禪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稱為“華山”。
C、褒禪山被稱為“華山”,是因為有一個華山洞的原因。
D、褒禪山先后被稱“花山”“華山”,在當時被稱褒禪山。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
⑵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
〖參考答案〗
1:B(觀,景觀)
2:“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3:B(屬于“無中生有”)
4:⑴ 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物來幫助他,也不能達到目的地。
⑵ 這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思熟慮和謹慎擇取的原因。
【語段點將2】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本段文字通過論述作者的心得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辯證關系。也就是要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雙重否定,強調“有志”;在提出“力”、“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了“志”。)
1、第一句話中“于是”應解釋成 ,全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2、作者提“古人”的目的是 ,其反映出的精神從側面證明了本段中 一句。
3、“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喻指 。
4、“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喻指 。
5、作者認為成功的條件有 。
〖參考答案〗
1:對這件事。
承上啟下。
2:表明自己也將像古人一樣對眼前之事進行深入思考。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3:高深的學術造詣或宏偉的事業。
4:困難重重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
5:志、物、力。
〖參考答案〗
1:A
2:C
3:D
【語段點將3】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說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夷:平坦
B、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觀:觀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名:說明情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一句,聯系前文,根據“深思慎取”的精神,作者論述有遺漏的詞句嗎?如有,試完整地補出來。
_。
3、對本段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辯證關系,體現了作者既重視主觀努力,又重視客觀條件的相互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B、“其孰能譏之乎”是一個反問句,與前面內容聯系看,還是說明“盡吾志”的重要性。
C、用對比和層層深入的方法說理,所闡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義。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對人生和事業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堅定的志向。
(責任編輯:王碧)
分享“高一語文《游褒禪山記》點將過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