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下冊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知識點

2016-12-06 13:25:11 來源:精品學習網

   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下冊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知識點,希望可以解決您所遇到的相關問題。

  一、王安石變法

  學習要求:了解王安石變法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表現——“三冗”、“兩積”,認識王安石變法是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進行的政治改革。歸納王安石變法在“富國”、“強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學習王安石大無畏的改革精神。

  一、變法的原因

  (一)經濟上:冗官,冗兵,冗費——造成積貧局面

  1、出現背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后為防止割據和分裂,將地方行政權、財權和軍權收歸中央,加強集權。弊端也明顯。

  2、弊端表現:

  ⑴冗兵:①從趙匡胤開始每逢災年將流民編入軍隊。

 、趶娜珖鞯靥暨x強壯士兵編入禁軍。

 、蹫榉乐惯|和西夏侵擾,在邊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

 、诿磕晖ㄟ^科舉制和恩蔭賞賜方法大量授予官職。

  ③官吏因循茍且,相互牽制,效率低下,龐大官僚機構日益糜爛。

 、侨哔M:①龐大軍費官俸(冗官,冗兵)!、诖笈d土木,修建寺院。

 、刍适议_支不斷增大!     、苊磕杲o遼夏“歲幣”。

  3、產生危害:“三冗”導致國家財政危機,形成積貧局面

  4、產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二)軍事上:策略失當,對遼夏戰爭失敗——造成積弱局面

  1、策略失當:

  ⑴軍事部署:實行“守內虛外”政策,一半禁軍駐守京師及附近,造成邊境相對空虛。

 、祁l繁調動:實行禁軍輪流駐守京師,形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

  2、對遼夏作戰失敗(外患):

 、艑|作戰:太宗被動防御。1004年澶州之戰勝利卻訂立屈辱“澶淵之盟”,歲幣銀十萬兩,絹20萬匹

 、茖ο淖鲬穑簩覕『妥h,給西夏“歲幣”白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

 、菓馉幗Y果:不僅沒有解除遼、西夏的威脅,還是人民飽受戰爭之苦。

  (三)階級關系上——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和統治集團矛盾尖銳(內憂)

  1、原因:⑴北宋縱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強兼并。

  ⑵官僚豪強變相增加苛捐雜稅,拼命壓榨農民。

  2、影響:造成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給北宋統治者以強烈震撼和沉重打擊。

  (四)揭開序幕——“慶歷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對西夏戰爭慘敗后,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迅速加深,有遠見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結果:歷時僅一年多,于1045年失敗。(范仲淹被罷官后創作《岳陽樓記》)

  3、影響:改革雖然失敗,但它揭開了北宋革新除弊、變法改革的序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22歲中進士后長期在地方任職,對百姓疾苦、社會弊病有較多了解,學問、道德、政績俱獲稱頌。王安石個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人剛正,意志堅強。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獨負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認為“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澤”。

  王安石介紹

  “拗相公”——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人物形象

  1、立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以致用、“矯世變俗”的雄心壯志

  2、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3、《言事書》——請求變法

  4、“三不足”精神——“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意志堅定,性情執拗

  幸運的是,王安石遇到的是一個立志有所作為的皇帝——宋神宗。

  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說:“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宮室,不事游幸,有恢復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勵精圖治。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掀起了變法的浪潮。

  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積極開源。

  二、變法目的和性質

  1、時間: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國(理財)。

  4、目的:挽救危機,富國強兵,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

  5、性質:在不觸動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局部調整;是地主階級挽救統治危機改革。

  三、變法措施

  (一)富國之法(理財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對社會問題認識:

 、僬J為國家貧困的癥結不在于開支過多,而在于生產過少。

  ②農民貧困是由于官僚豪強兼并土地和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農民身上。

 、谱兎ǖ闹笇枷耄好癫患淤x而國用饒(依靠農民積極開發自然資源,積極開源而不是消極節流)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舉制度(王安石認為科舉的變更是除舊布新的開端)

 、艃热荩簭U除原來的科舉考試,改以經義取士,在《詩》、《書》、《易》、《周禮》、《禮記》中選一經。

  ⑵作用:選拔大量能夠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學校制度

  ⑴認識:要統一思想,培養改革派人才在于教育制度的變革和發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①太學作為全國最高的學府,長期以來是高官子弟裝飾門面的地方,已徒有虛名。

  ②太學被保守派所把持,成為反對變法的輿論陣地。

  ⑶內容:整頓太學,把改革派編纂的《詩義》、《書義》、《周禮義》(合稱《三經新義》)作為必讀教材,也是科舉考試的依據。

 、茸饔茫菏箤W校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響: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直到北宋末年仍在太學中流傳。

  四、改革的結果和認識(短暫的變法)

  1、改革的失敗

 、攀酥荆核抉R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繼廢除。

 、剖≡颍孩僮兎ㄓ|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強烈反對(主要原因)

 、谥笇枷肷掀赜诶碡,且新法實行過于急進。

  ③宋神宗在變法的后期動搖及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④在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⑤指導思想有誤,違背經濟發展規律。

  2、改革評價:

  進步性:

  ⒈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⒉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⒊王安石能夠對北宋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

 、偎堑刂麟A級挽救統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3、變法對后世啟示:

  (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和膽識,行動要堅決徹底,還要注意用人。

  最后,希望育路小編整理的高二歷史下冊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知識點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歷史下冊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知識點”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一级特黄爽大片刺激在线 |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 久久婷婷综合激情亚洲狠狠 |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一区v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