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蜀道難》魅力新解
關于《蜀道難》,研討和鑒賞的文章已經不少,但優秀的作品總是常說常新的,本文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其魅力進行解讀。為便于理解,先對文本的結構、具體內容和寫法作簡單分析。文字的注釋和疏通,典故的出處,教材或選本一般都較為詳細,閱讀者可以參考,這里不再解釋。文本分析借鑒了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寫蜀道開辟之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詩人從蠶叢、魚鳧開國的古老傳說落筆,追溯了秦蜀隔絕、不相往來的漫長歷史,指出由于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見人跡的崇山峻嶺中開辟出一條崎嶇艱險的棧道,強調了蜀道的來之不易。寫法上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發唱驚挺”;開頭就連用三個浸潤著強烈感情色彩的感嘆詞,直接表現對蜀道之難的感嘆,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和吸引力。這三個字是四川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筆記》說:“蜀人見物驚異,則曰‘噫吁 嚱’。李白作《蜀道難》,因用之。”二是采用對比手法。人們都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登天,李白說走蜀道比登天還難。在人們熟知的道理上推進一步,既容易理解,又觸目驚心。三是引用蠶叢魚鳧開國和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為蜀道增添了一層神秘詭譎的色彩,烘托出艱險離奇的氣氛。
第二部分寫蜀道行路之難。可以分為兩層: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描寫山勢的高峻與道路的崎嶇。采用了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例舉六龍、黃鶴、猿猱這些善于飛騰攀登的鳥獸面對蜀道尚且無可奈何的情況,來反襯人要通過蜀道談何容易。其次是采用夸張手法,差不多每句都含有夸張意味,而最后兩句尤為形象生動。意為在高險的山路上行走,從陜西到四川,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著星宿前進。撫膺,手按著胸脯,心臟因緊張而激烈跳動,跳動而須按住,以免其跳出,極寫行人的驚恐。清代詩人趙翼乾隆年間參加征緬戰事,路過高黎貢山,被高黎貢山的雄偉所震撼,作《高黎貢山歌》,有句云:“面對真壁何所參,頭恐觸天不敢仰!”顯然從太白詩中化出。只是李白說“仰頭”,而趙翼說“不敢仰”,又推進一層。但李白詩用描寫,趙翼詩用陳述,故白詩更為形象、生動,意味更深遠。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舙,舏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這一層描繪了悲鳥、杜鵑、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布等一系列景象,聲形兼備,動靜相襯,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情調凄厲,進一步寫出蜀道之難。依然使用了夸張手法。“使人聽此凋朱顏”是縮小的夸張,說瞬間人就變得憔悴衰老,屬于時間范疇。“連峰去天不盈尺”是擴大的夸張,屬空間范疇。“不盈尺”即不滿一尺。毛澤東《十六字令》:“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與太白的寫法同一機杼,而毛寫得更具體,好像用尺子量過似的。“飛湍”兩句寫山谷中的激流和瀑布,它們奔騰澎湃,氣吞萬里;響聲震天,回蕩于千山萬壑之中。這樣的描寫,使人除驚嘆于其如椽巨筆雷霆萬鈞之外,更不可再置一詞。鑒賞李白的詩,有時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在他天才的作品面前,我們往往沒有更多的詞來表示贊嘆:相對于他瑰奇絕異的作品,人們的詞匯總是顯得貧乏。
第三部分從社會人事方面寫蜀道之險: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劍門關雄峙蜀道之上,形勢兇險,護衛著成都。如果不是親信把守,一旦謀反,后果是災難性的。猛虎長蛇,既指自然界的毒蛇猛獸,也隱喻叛亂者。這段描寫,陰森徹骨,令人不寒而栗,表明錦城實非樂土。讀這段詩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
第一,“朝避”兩句用了互文修辭手法,理解時必須合起來,即一天從早到晚都有毒蛇猛獸危害。如果照字面死讀,就成了早上要躲避猛虎,夜晚要躲避長蛇,好像猛虎晚上不吃人,長蛇早上不害人似的,這明顯不符合事實和詩意。互文在古典詩詞中是一種常見修辭手法,是指同一個意思分在兩頭說,理解時要合起來,是為“互文見義”。不少傳誦人口的名篇都含有互文: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杜牧《夜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
柳永《望海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這些地方,如果不明白使用了互文手法,往往會照字面死讀而誤解詩意。《出塞》句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夜泊秦淮》句應理解為“煙霧和月光籠罩著秦淮河水與沙灘”。其他三句都是上句和下句要聯系起來理解,否則,屈原就成了早上不吃飯、晚上不喝水的人,那還不被餓死或渴死?實則兩句的意思是說,他整天吃的是菊花花瓣,喝的是木蘭花的露水,象征其高潔。《白雪歌》是說將軍都護都拉不開弓,穿不上鎧甲,形容邊塞奇寒奇冷。《望海潮》是說西湖白天夜晚都笙歌不絕,熱鬧非凡,不能理解為晴天吹笙,夜晚唱歌。
第二,“嗟”應念“家(jiā)”音。從韻部看,這個字屬于“麻花韻”,與前面的“殺人如麻”的“麻”和“不如早還家”的“家”押韻。jiā 是古讀,還原為古音,讀起來非常和諧;以今音讀,就十分別扭。這個字作為韻腳在古詩中用得不少,再舉歐陽修名篇《戲答元珍》為例: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此詩被推為“歐公七律第一”,首句入韻,“涯、花、芽、華、嗟(jiā)”押韻。屬于這個韻部最常見的字是“斜”,必須恢復古音讀“霞(xiá)”。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杜甫《水檻遣心》:“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念成古音,它就與前后文押韻,和諧優美。讀今音不算錯,但顯示不出水平,更重要的是讀起來極其拗口,破壞了詩歌的韻律美。這一點,讀詩者不可不注意。
關于這首詩的內容,王運熙先生的概括是較為全面客觀的,他說,綜觀全詩,作品以蜀道艱難為中心,從山的高峻崔嵬,山路的險阻難行、山林環境的危險和氣氛的凄厲、人事的變幻莫測等方面,充分發揮了豐富的想象,以極其夸張的語言,刻畫了不平凡的自然面貌,抒發了詩人激越的感情,產生了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參閱王運熙《略談李白〈蜀道難〉的思想和藝術》,《魏晉南北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責任編輯:楊旭杰)
分享“高二語文:《蜀道難》魅力新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