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寒假復習:第一單元

2016-12-29 19:01:43 來源:精品學習網

  同學們要進行知識點的總結,這樣對大家的學習有非常好的學習效果,下面育路小編為大家提供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寒假復習:第一單元,供大家參考。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識梳理】

  一、“百家爭鳴”

  1. 背景:(l)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莊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韓非子;等等。

  3. 評價:(1)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 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

  (3) 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時期 人物 主張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愛人”。 b.“德政”,即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②教育: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戰國 孟子 ①政治:a.發展孔子的“仁”"為“仁政”思想。b.發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②倫理:主張“性本善”。

  茍子 ①政治:a.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②倫理:主張“性本惡”。

  影響:戰國后期,儒學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來發展成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時期 人物 主張

  春秋 老子 ①哲學:a.認為世界本原是“道”強調要順應自然。b.認為世界萬物是不停地運動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斷轉化的。

  ②政治: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

  戰國 莊子 ①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相對的。②認為放棄一切差別觀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韓非子。

  ②主張:提出系統的法治理論, 主張依法治國。

  ③意義: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學習探究】

  1、比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

  項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為政以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人性論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惡

  2、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提示: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強調“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

  ②它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而是一種加強統治的策略。

  ③雖然它與我們當前提倡的“以人為本”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知識梳理】

  一、從“無為”到“有為”(新儒學的背景)

  (1) 漢初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諸侯國的勢力日益猛漲,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3)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形勢發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學

  1. 特點:糅合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儒學體系。

  2. 內容:

  (1) 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2) 針對加強君權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針對為人處世道德標準, 提出“三綱五常”儒家道德觀。

  3.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

  4.根本目的:神化專制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確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適應了西漢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使其能夠通過思想統一來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

  (2) 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

  ②將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規定為教科書。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③國家興辦太學;地方設立郡縣學校,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 結果

  ①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

  ②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學習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有何不同?

  提示:

  ①地位:先秦儒學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學被當成真理而獨尊。

  ②主題:先秦儒學談論現實問題,而新儒學談論神學。

  ③功能:先秦儒學是對“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學是為現實政治服務。

  第3課 宋明理學

  【知識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學:在漢武帝的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

  2.佛教: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

  3.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

  5.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學

  1. 背景:隋唐時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北宋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 內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2) 朱嘉的思想

  ①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人性與天理一致。

  ②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以“理”為核心。

  4.本質:為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

  5. 地位:

  (1) 把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 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 朱熹學術影響到日本、朝鮮,形成“朱子學”學派;還傳及歐洲。

  三、陸王心學

  1. 南宋時期陸九淵的思想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陽明的思想

  (l) 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3) 強調內心反省,用道德修養,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

  【學習探究】宋明理學的影響和評價。

  提示:

  (l) 影響:宋明理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深遠影響。

  (2) 積極:注重氣節、道德;重視主觀意志力量;講求自我節制,發憤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體現了儒家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

  (3)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了人性,成為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進一步鞏固和凸現了儒學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知識梳理】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 內容:

  ①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教, 強調人正當的私欲。

  (2) 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二、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

  (1) 內容:

  ①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義: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 內容:

  ①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 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 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 意義: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內容:

  ①世界是物質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

  ②物質的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

  ④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2) 意義:啟示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學習探究】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征

  階段 時間 地位、特征

  產生形成 春秋戰國 (1)由孔子創立,經孟子、荀子的改進,體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統治者重視。(2)具有古典人文主義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遭受打擊 秦朝 “焚書坑儒”,遭受沉重打擊

  確立正統 西漢 (1)把道家、陰陽五行家等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當中,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2)趨向官方化、神學化。

  走向成熟 宋明 (1)儒學從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內容, 理學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產物。(2)由理學發展到心學,完成更為理論化、思辨化過程。

  自我批判 明清 (1)出現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2)批判理學,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性。

  對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認識:

  儒家思想之所以從“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正統思想,并不斷自我調整,是因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能吸取“百家”之長,不固步自封,更在于他們能夠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之進一步發展。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寒假復習:第一單元就分享到這里了,更多高二歷史知識點請繼續關注我們!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寒假復習:第一單元”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无 |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综合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少妇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 欧美伊香蕉久久综合网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