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地理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
1.結構特點
(1)厚度不均:大陸地殼較厚,平均33千米;大洋地殼較薄,平均6千米。
(2)雙層結構:上層叫硅鋁層,含硅鋁較多,主要由比重較小的花崗巖類組成,在大洋地殼中很薄,甚至缺失(不連續分布);下層叫硅鎂層,鋁的成分減少,鎂、鐵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較大的玄武巖類組成,在地殼中普遍存在。
2.地殼中的礦物
礦物的概念
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結合成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單質或化合物,就是礦物。
重要的造巖礦物
常見的有石英、長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煉提取金屬的礦物有赤鐵礦、黃銅礦等。
礦物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
各種礦物都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礦物,硬度較大,常呈柱狀、錐狀晶體;食鹽是由氯和鈉組成的,它是無色透明的四方顆粒。也有些礦物,化學成分相同,由于內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質完全不同的礦物,例如金剛石和石墨,化學成分都是碳,但兩者的性質截鈦相反:金剛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礦物,石墨則是非常軟的不透明的礦物。
3.巖石和礦床
巖石
礦床
概念
由一種礦物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叫巖石,例如花崗巖是由長石、石英、云母組成的,大理巖主要由方解石組成。
在巖石形成的過程中,一些有用礦物在地殼或地表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的要求,就是礦產。在一定地質作用下,礦產的富集地段,稱為礦床。
分類
①巖漿巖,又稱火成巖,可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前者如花崗巖,后者如玄武巖
②沉積巖,如砂巖、石灰巖等
③變質巖,如大理巖、石英巖等
①內生礦床,主要由巖漿活動形成
②外生礦床,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③變質巖,主要由變質作用形成
4.物質組成和循環:
物質組成
物質循環
地球內部的巖漿,經過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受流水、風、冰川、海浪等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生成的巖石,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等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地理:地殼的結構和物質組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