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二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知識點總結期末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下面為大家推薦了地理高二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知識點,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基礎知識】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一、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概況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依附于一定區域的自然環境,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⑵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區域可能自然資源的賦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區域可能自然資源的賦存量多。
2.我國在實現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的大型工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二、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典例——西氣東輸工程
(2002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2004年實現全線貫通)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全長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主干管道輸氣規模設計為年輸商品氣120億立方米。
三、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使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自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從而影響了各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⑴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使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擁有我國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費量很大。但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卻是能源資源極度貧乏的地區,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區外供給。
⑵西部地區因經濟水平的限制,使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新疆的能源資源非常豐富,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資源量就占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邊省區對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改變過分依賴煤炭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具有清潔能源優勢的天然氣比重。
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現狀——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為能源帶來的問題:
①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②造成我國酸雨影響范圍大、危害嚴重(∵燃煤排入大氣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燒的廢渣都會造成環境污染
④長期以來北煤南運還給我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⑶煤炭和天然氣作為能源的特點比較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這是由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現狀所決定的。
⑴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
總體特征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的鄂爾多斯四大氣區。
⑵開發利用現狀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北、華北地區一直是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主要基地。目前,這些地區的大部分主力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后期,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導致東部地區油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區則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 20世紀80年代,我國提出并實施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使西部地區的油氣勘探、開發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3)我國西部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長期得不到充分勘探、開發的原因:
①西部地區天然氣主要分布區的自然條件。
西部天然氣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如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鄂爾多斯高原等,氣候干旱,人口較少,交通不便,給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②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
相對來說,西部地區經濟實力較弱,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天然氣的勘探、開發。
③西部地區的技術力量。
西部地區技術力量較弱,且缺乏作相應研究的配套設施,而天然氣勘探、開發的技術要求較高。
④西部地區的能源消費需求。
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經濟落后,對能源的需求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市場動力。
四、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從國家層面的意義
①有利于調配能源資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狀況,優化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改善沿線主要城市的大氣質量,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②為沿途各省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激活沿途省區鋼鐵、建筑、建材、運輸、商業、水泥、土建安裝和機械電子等產業的發展潛力。
2.從具體意義分析
⑴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西氣東輸工程的起點在西部地區,氣田勘探開發投資的全部、管道投資的3/4都在中西部地區。西氣東輸工程的大量投資,將推動中西部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西氣東輸工程可以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⑵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通過管道輸送的天然氣,穩定可靠,從而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的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的消費結構。
②發揮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的發展,以及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⑶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西部地區雖具有資源優勢,但對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東部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西氣東輸則將使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合理配置,對于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⑷對環境的影響
①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
據監測顯示,在同等熱值的情況下,與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氣作燃料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物質,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為減少。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能源長期高度依賴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從西部地區輸送來的天然氣,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②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對沿線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西氣東輸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嚴格環境保護的要求。
③在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可減少農民對薪柴的需求,從而緩解因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五、西電東送
1.西電東送工程指開發貴州、云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陜西等西部地區的電力資源,并輸送電力到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京津唐等電力緊缺地區。
2.西電東送工程將形成三大通道。
⑴南部通道將貴州烏江、云南瀾滄江和桂、滇、黔交界處的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的水電資源以及黔、滇兩省坑口火電站的電能,開發并送往廣東。
⑵中部通道將三峽和金沙江千支流水電送往華東地區。
⑶北部通道將黃河上中游水電和山西、 內蒙古坑口火電站的電能送往京津唐地區。
企業發展的初期一般都在當地生產,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實力,當地市場滿足不了企業再發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資、建廠等形式向具有市場優勢的地區或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例如,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主要是因為我國擁有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的產業轉移方向也會隨之而變化。
4.其他因素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都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
產業轉移形成的原因
(1)從本質上講,企業生產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
(2)當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變化而使生產成本提高,或擴大產品銷售市場面臨一些障礙時,企業在原產地的生產利潤就受到影響。
(3)為了降低生產、擴大銷售市場,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對外設立工廠等方式,將產品生產的部分甚至全部轉移到
其他國家或地區。
六、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原因: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創新和新產業往往在一個或少數國家最先發生;在一個國家內部,經濟增長往往率先從某個區域發生。產業轉移則使某產業從創新地逐漸擴散到其他地區,成為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典例:
由日本向其他國家或地區逐級、分階段的產業轉移,推動東亞地區保持了幾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
3.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①對發達國家或地區
產業結構調整導致原主導產業向國外轉移,而原主導產業順利實現向國外轉移,可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了條件。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已經歷了兩次工業結構調整,現在正在進行第三次工業結構調整(圖5.12)。每次工業結構
調整,導致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的工業部門的轉換,同時伴隨著原來重點發展的工業部門向國外轉移。
②對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
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例如,韓國從1973年開始重點發展重化工業,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為主的工業結構,比發達國家同樣工業化過程所用的時間大大縮短。 ⑵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①無論是產業的發展階段還是產品的生產環節,產業轉移都促進了區域或國際間的分工與合作。
國際產業轉移使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了國際產業分工和合作,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一個產業具有一定的發展周期:有些產業處于開發和增長期,如信息產業;有些產業處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紡織工業。產業轉移促使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重點生產處于不同階段的產業,形成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產業轉移還通過企業把轉移國和轉移對象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 ②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是產品的一般加工環節。
原因:加工環節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潤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勞動力較大。
發達國家總是把處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向外轉移,而把技術含量高、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產業和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留在國內,以保持自己的技術優勢并獲取高額利潤。發展中國家在接受產業轉移時就要注意這一點,最好能引進處于研發期、增長期的產業以及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①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的地理景觀,
例如,產業轉移使東亞的出口加工區由原來的鄉村地區變成高度工業化地區。
②產業轉移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例如,重化工業生產在大量消耗資源的同時,還排放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嚴重污染環境。自20世紀50年代,日本發生了一系列環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長久。這些環境污染事件是重化工業環境污染嚴重爆發的結果。日本將重化工業向國外轉移,也就是把環境污染向國外轉移。在日本國內,環境污染狀況得到改善,為信息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比較理想的環境條件。發展中國家在接受發達國家重化工業轉移的同時,應充分估計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加強對廢棄物排放的控制和綜合治理。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伴隨產業轉移,就業機會也由轉移國或地區轉移到轉移對象國或地區。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圖5.15)。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育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地理高二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知識點,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地理高二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知識點總結期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