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冊知識點總結1必修二

2017-01-05 21:50:54 來源:精品學習網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采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后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后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后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于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回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地理:下冊知識點總結1必修二”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看午夜福利片国产片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 尤物AⅤ国产在线精品 | 亚洲s图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sss整片在线播放 | 亚洲最大的欧美日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