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知識點梳理
(一)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1)原因: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把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表現
①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仍占主導地位。
②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出現。
③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
④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
2.洋務運動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影響: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但推動了中國的早期近代化。
(二)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思維點撥
——用“一、二、三”巧記民族工業發展艱難的原因:
一個根源: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二種壓迫:一是受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外國資本主義利用其雄厚的資本、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在華特權,壓制民族工業的發展;二是受封建主義(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的壓迫,民族工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個不足: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必修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知識點梳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