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知識點總結

2017-01-06 23:14:25 來源:精品學習網

   ㈠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傳統經濟—封建自然經濟

  1.自然經濟在鴉片戰爭前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

  特點

  ①生產關系: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和農民小生產相結合

  ②生產力:人力和畜力結合,鐵器牛耕

  ③生產組織形式: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小生產

  ④經營方式:男耕女織

  ⑤經濟制度:封建土地制度與賦稅制度

  2.傳統社會中還長期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但始終是小農經濟的一種補充,在整個經濟中不起決定作用

  ㈡鴉片戰爭后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

  1.不平等條約獲取的經濟特權

  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危害:開埠通商、傾銷商品、協定關稅對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很不利。

  2.大量洋貨涌入中國

  “織”與“紡”分離:鴉片戰爭后,洋紗輸入中國沿海地區,因其質優價廉,取代土紗。

  “織”與“耕”分離:洋布輸入中國,取代土布。

  3.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

  在外國商品的沖擊下,傳統手工業紛紛破產,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但發生在東南沿海地區。

  ㈢自然經濟的解體

  1.鴉片戰爭后:

  東南沿海地區相繼開放,列強紛紛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出,洋貨暢銷,中國傳統家庭手工業紛紛破產。外商還從中國收購大量農副產品,使中國農副產品的生產依賴于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需要,日益商品化。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瓦解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第二次鴉片戰爭后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政治經濟特權,加緊對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自然經濟難以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沖擊,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甲午戰爭后

  列強加緊爭奪商品輸出、原料產地、資本輸出的場所,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自然經濟的解體,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市場;農民和手工業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㈣自然經濟的發展變化

  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不斷入侵和民族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但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后,進行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國家又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村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自然經濟最終消亡。

  ㈤新經濟成分的出現:外資企業、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Ⅰ.外資企業

  鴉片戰爭后外商企業陸續在通商口岸興起,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機器與技術,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從而為中國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

  Ⅱ.洋務企業

  1.背景:面臨內憂外患

  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3.時期:19世紀60-90年代

  4.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5.活動:

  ①前期興辦軍事工業(“自強”) ②后期興辦民用工業(“求富”)

  6.洋務運動創辦的工業:

  軍用工業:安慶內軍械所(第一家官辦)江南制造總局(國內規模最大)

  民用工業:開平煤礦(第一個使用機械采煤礦)、輪船招商局

  7.洋務運動的作用:

  順應了中國經濟從傳統向近代化邁進的歷史趨勢,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開始起步

  ①引進了西方機器和先進技術,培養了科技人員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擴張

  ③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④加速了封建經濟的解體。

  Ⅲ.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市場、勞動力、技術設備、資本)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知識點總結”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免费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卡 | 在线看日本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男男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婷婷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