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知識點: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2017-01-07 18:54:48 來源:精品學習網

  以下是育路小編精心為大家分享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吧!。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識梳理】

  一、“百家爭鳴”

  1. 背景:(l)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莊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韓非子;等等。

  3. 評價:(1)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 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

  (3) 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時期 人物 主張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愛人”。 b.“德政”,即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②教育: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戰國 孟子 ①政治:a.發展孔子的“仁”"為“仁政”思想。b.發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②倫理:主張“性本善”。

  茍子 ①政治:a.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②倫理:主張“性本惡”。

  影響:戰國后期,儒學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來發展成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時期 人物 主張

  春秋 老子 ①哲學:a.認為世界本原是“道”強調要順應自然。b.認為世界萬物是不停地運動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斷轉化的。

  ②政治: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

  戰國 莊子 ①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相對的。②認為放棄一切差別觀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韓非子。

  ②主張:提出系統的法治理論, 主張依法治國。

  ③意義: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學習探究】

  1、比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

  項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為政以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人性論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惡

  2、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提示: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強調“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

  ②它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而是一種加強統治的策略。

  ③雖然它與我們當前提倡的“以人為本”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知識梳理】

  一、從“無為”到“有為”(新儒學的背景)

  (1) 漢初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諸侯國的勢力日益猛漲,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3)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形勢發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學

  1. 特點:糅合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儒學體系。

  2. 內容:

  (1) 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2) 針對加強君權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針對為人處世道德標準, 提出“三綱五常”儒家道德觀。

  3.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

  4.根本目的:神化專制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確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適應了西漢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使其能夠通過思想統一來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

  (2) 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

  ②將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規定為教科書。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③國家興辦太學;地方設立郡縣學校,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 結果

  ①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

  ②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學習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有何不同?

  提示:

  ①地位:先秦儒學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學被當成真理而獨尊。

  ②主題:先秦儒學談論現實問題,而新儒學談論神學。

  ③功能:先秦儒學是對“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學是為現實政治服務。

  第3課 宋明理學

  【知識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學:在漢武帝的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

  2.佛教: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

  3.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

  5.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學

  1. 背景:隋唐時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北宋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 內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2) 朱嘉的思想

  ①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人性與天理一致。

  ②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以“理”為核心。

  4.本質:為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

  5. 地位:

  (1) 把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 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 朱熹學術影響到日本、朝鮮,形成“朱子學”學派;還傳及歐洲。

  三、陸王心學

  1. 南宋時期陸九淵的思想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陽明的思想

  (l) 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3) 強調內心反省,用道德修養,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

  通過小編為大家分享的 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知識點: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AV | 亚洲欧美日韩性爱一区精品 |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少妇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欧美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 伊人久久综合网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