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練習題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1. 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并加以改正。
(1)三國初期,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奠定其統一北方的基礎。
錯誤: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2)杜甫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贊揚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品質。
錯誤: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3)東漢以來,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突厥、氐、羌等,合稱“五胡”。
錯誤: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4)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據混戰局面,南方社會取得暫時安定。
錯誤: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5)為進一步加強對長江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將都城遷到洛陽。
錯誤: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2. 閱讀下列材料:
皇帝說:“如果名不正、言不順,那么各種制度就不能確立。現在要禁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那些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使用鮮卑語已成為習慣,可以允許他們不立即改變。但是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
(1)上文中“皇帝”指誰?他進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文內容外,他還有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站在中華民族立場上對這位皇帝的改革進行評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是什么?
4.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城戢內所在的大同盆地的土地資源有限,氣候偏于寒冷,四面環山地理使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很 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以當時的自然條件養育 150萬人口已呈飽和狀態。因此稍遇社會動亂或自然災害,就無法容納已經飽和的人口,于是就不斷地出現災民流散的現象。
——李憑《北魏平城時代》
材料二 (洛河)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地理條件優勢……氣候宜人……境內河渠密布,有“四面環山六水并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摘自《洛陽旅游介紹》
請回答:
(1)請你說一說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客觀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為遷都的主張正確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閱讀材料:
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
——《資治通鑒》
(1)上述內容反映了什么時期哪位皇帝的歷史事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位皇帝進行改革有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認為他的漢化不值得肯定,改革加速國家民族衰亡。你同意么?為什么?你怎么評價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日:“國家興自北土,徒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引自《魏書》
材料二:孝文帝日:“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資治通鑒》
請回答:
(1)兩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問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個城市?“魏主”決定將都城遷到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說明材料二“北語”“正音”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民工潮”最早出現在1989年。這一提法,形象地概括了農民工流動的來勢兇 猛而又具有“春起冬落”的特征。它既是我們國家特有的龐大的城鄉人口流動現象,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大問題——“民工潮”問題,應當說是“三農”問題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反映。
(1)我國人口流動現象古已有之,試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人口遷移的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移的因素有哪些?人口遷移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重要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的“民工潮”中北方人口紛紛涌向南方,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南遷是否相同?說說你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就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
(1)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請問他任用了誰進行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戰國時期,使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國家的改革是什么?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順應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引自《魏書》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資治通鑒》
請回答:
(1)兩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問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個城市?“魏主”是誰?他決定將都城遷到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遷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說明材料二“北語”、“正音”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歷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練習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