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國運興衰、系于教育》同步測試歷史篇

2017-01-16 15:10:32 來源:高考幫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二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一.選擇題

  1.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發展各種教育設施,掃除文盲。”這是在

  A1954年憲法 B1982年憲法 C1984年憲法 D1986年憲法B

  2.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我國共掃除文盲

  A五千萬 B1億 C2億 D3億C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于

  A1982年 B1986年 C1992年 D1993年B

  4.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核心是

  A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B改革學制和學校領導體制為核心

  C改革教學方法和招生分配制度為核心 D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為核心A

  5.1958年高校實行三類辦學體制不包括

  A全日制學校 B半工半讀學校

  C各種形式的業余學校 D職業技術學校D

  6.1958年“教育大革命”局限性有①高校質量良莠不齊②片面強調“突出政治”和過多參加體力勞動③違反教育規律的“改革”造成教育混亂④教育與社會實踐相脫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B

  7.20世紀6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穩定發展軌道的直接原因

  A社會主義建設需要 B教育部對高等教育全面調整

  C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 D反右派斗爭的勝利B

  8.“文化大革命”對高等教育造成嚴重破壞的表現不包括

  A大學停止招生 B大批專家、教授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

  C鼓吹“讀書無用” D社會道德觀念和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下降D

  9.文革結束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復于

  A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80年B

  10.80年代以來中高等教育建立起三級學位制度,是指

  A學士——碩士——博士 B碩士——博士——博士后

  C學士——博士——博士后 D碩士——學士——博士A

  1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表現在①大學數量不斷增加②資源配置、專業結構更加合理③成人高等教育規模越來越大④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建設速度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能力測試】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國高等教育邁向新歷程(教育聚焦)

  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這既是高等學校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順應這個發展的大趨勢,以“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形式,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體制上的改革。國務院9個部改局的91所普通高校實行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其中81所實行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專家們指出,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深刻變革。今天高校體制上的改革,正是為高等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開拓廣闊的天地,注入不竭的活力。

  與地方、與企業聯合辦學,是近些年高校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許多高等院校以前所未有的熱忱和能力,把辦學、服務、貢獻、發展的觸角伸向社會經濟的各個角落。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最近成立,研究院將依靠北京大學多學科的綜合優勢,相關學科的人才,為北京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和政策咨詢,提供各方面的人才支持。清華大學與北京市政府共同組建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這是一個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場所、資金的“孵化器”。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供技術支持和項目支持的中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解放軍指揮技術學院聯合辦學,優勢互補,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方面全面合作。北京化工大學與北京福田建材機械有限公司共建北化福田塑料機械及工程研究所和科技開發基金,雙方在改革科技體制、產學研結合方面實現合作。華東理工大學與南方農藥制造中心建立全方位的科研“聯合體”,在農藥研究、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學術交流等方面將成為對方的一個組成部分……像上述與社會經濟各方面聯合的多種多樣的辦學模式,如春花燦爛,生機盎然。教育要面向經濟,經濟要依靠科技教育的決策正變成現實。高等學校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高質量而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四校合并組建新浙江大學,成為高校聯合辦學的突出一例。合并后新組建的揚州大學,充分昭示了合并后的優勢。前不久,我國最著名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所學校簽訂了合作辦學的協議,共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大計。另外,清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開展自然與人文環境研究;北京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共設工程學院;由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復旦、浙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學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共同發起建立中國高校科技協作網;為解決各校由于經費短缺,文獻配置不足,影響教學科研的問題,江蘇建設高校文獻保障體系……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專業發展、學術交流諸方面的密切合作,將對我國高等院校整體水平的提高,人才質量的提高產生積極的深遠的影響。

  高校科技產業的興起,樹立了高校在社會上的新形象,高校服務功能的升華,使其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的中心。

  北大方正,清華紫光、同方,東大阿爾派等高校高科技企業的蓬勃興起,帶給人們的不僅是驚喜,更多的則是思考。

  高校高科技產業,其經濟效益令人驚慕,其產品為世人稱贊,其巨大潛力和初露的未來之光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高校的高科技產業使人們理性的認識活化、具體化。北大方正集團在電子印刷系統開創的業績,清華同方在電子檢測系統上取得的成就,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這兩所名校的青睞。高校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就高校自身而言,從一個更深的層面提高了對自身服務功能的認識,高校不僅是傳授知識,開展科研的地方,也是培育和孵化新興產業的地方;高校不光出人才,也出產品;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高校生產高科技產業,將成為高校服務于社會經濟的必然。有人稱高校的高科技產業為知識經濟的先遣隊,是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經濟增長點,這是很有見地的看法。到1998年,全國有高校科技企業2654個,年銷售總額達185億元,以各種形式上市的公司達16個,超億元產值的高新技術產業達18個。

  《高等教育法》的頒布、貫徹和落實,高校內部各項改革的深化,我國的高等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高等教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走上依法治教的道路。在《高等教育法》的護航下,高等院校正鼓起風帆,破浪遠航。

  今春伊始,就從北大、清華、人大等學校傳來了學校實行精簡機構,提高辦學效益的改革舉措;從上海傳來了復旦、同濟、交大、華東師大等高等學校實行學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改革舉措。長期以來,困擾學校發展、制約學校招生的后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西南財經 大學等校利用銀行貸款,同房地產開發公司合作,解決學生住宿問題的經驗進一步開闊了人們的思路。

  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許多學校都在結合本校實際,進行各種形式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同濟大學建筑系實行資深教授掛牌的研究室新機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改革MBA(工商管理碩士)招生辦法,吸引相關企業加盟擔當面試主考官,綜合考察,淘汰高分低能者,以保證實用型管理人員的質量;中國科大把競爭機制引入導師隊伍建設,把博士生導師“資格評審”改革為上崗遴選聘任制,使博士生導師不再是教授中一個固定層次和榮譽稱號,而成為一個真正的重要的工作崗位;西安交大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的探索,人才培養上實行拓寬口徑,柔性方向的嘗試,博士生按一級學科培養,本科生按學院(大類)招生,按學科培養、按需擇業的實踐。

  民辦高校的興起,為高等院校的多層次發展,吸納更多有志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從更高的層面上提高民族素質開拓了寬闊的道路。

  近年來各地民辦高校的異軍突起,是我國高等教育邁向發展新階段的另一個重要標志。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對人才的重視,人們對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民辦高校應運而生,必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民辦高校產生于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完全按照一種新的機制創辦和運作,其創新的意識,運作的機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據統計,目前我國的民辦高校有1000多所,涉及理工農醫文等各個學科領域。盡管按專業的水平看,這些民辦高校還有這樣那樣許多不規范的地方,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總的說,這些民辦高校正走向成熟。可以斷言,這些民辦高校中將來也一定可以發展出一批名校。客觀地說,要給這些民辦高校一個過程,一段時間。有一批民辦高校已經脫穎而出,以其規模、以其辦學思想、以其造就人才的模式、以其教學質量受到社會的重視。

  民辦高等教育的勃起,為我國高等教育邁向新歷程譜寫了重要的一章。

  (1999年6月12日《人民日報》)記者陳興貴

  材料二:我國高等教育呈現五大發展趨勢

  第一,發展方向大眾化。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趨旺盛,經過連續幾年的擴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數已由1998年的340萬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萬人,提前10年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1%的目標,2002年更達到14.8%。根據規劃,2010年,我國高校毛入學率將達到23%。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開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這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比較吻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時代正向我們走來,高校的擴招將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第二,辦學方式多元化。一是辦學體制多元化,過去那種單靠政府包辦大學的單一模式已經被打破,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正向多樣化方向發展。現在除國立大學外,還有民辦大學,一些國立大學的內部可能會出現相應調整,出現“一校兩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現象。二是投資渠道多元化,據統計,從1998年到2001年,我國高等學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資,只有20%來自政府,80%來自銀行貸款和社會力量投入。

  第三,辦學模式市場化。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高校價值的確認越來越偏重于社會的認可。高校的畢業生要接受社會的嚴格選擇,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樣要接受市場的嚴格選擇,高校正從“象牙塔”走向社會,并最終完全融入國民經濟的主戰場,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招生就業越來越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分割正在被打破。

  第四,辦學途徑國際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高等教育將更加廣泛地參與全球范圍內的教育服務競爭。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的國際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躍。

  第五,辦學手段信息化。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普及較早地在高校得以實現。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向高校教學、科研的每一個環節滲透,并將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多媒體教學、數字化校園、網上大學已被人們熟悉,我國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摘自因特網

  閱讀上述材料,以及相關資料說說你對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認識,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1.答案略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二歷史:《國運興衰、系于教育》同步測試歷史篇”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 宅男午夜免费看片在线播放 | 性开放网站在线网站在线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久热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