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課時訓練題2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二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20.在教義方面,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內容不同于加爾文教主張的為
A.沒收天主教會的土地 B.教職人員可以婚嫁
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義和儀式 D.先定論
答案:C
21. 16世紀法國國王反對宗教改革,但英國國王卻推行宗教改革,導致這兩種不同結果的原因是
A.確定“教隨國家”原則 B.反對天主教信仰
C.維護自身統治利益 D.維護和加強國教
答案:C
22.相比較而言,下列最不能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發展方向的為
A.路德教 B.加爾文教 C.英國國教 D.清教
答案:C
23.下列對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說法不正確的是
A.以“因信稱義”為中心內容
B.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政治變革和民族獨立運動
C.德國改革影響最大
D.消除了宗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答案:D
24.下列哪項內容不是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的相同點:
A.都發生在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之后
B.都是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封建斗爭
C.都要求擺脫宗教束縛
D.都為資本主義發展打碎了精神枷鎖
答案:C
25.宗教改革的作用不包括
A.否認了教士的特權,體現了人與人的平等
B.促進了歐洲現代民族主義國家的出現
C.結束了歐洲封建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D.加速了歐洲政治格局的變遷,即從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
答案:C
二、非選擇題
26、閱讀材料: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說:“在路德遭到失敗的地方,加爾文卻獲得了勝利。加爾文的信條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他的先定學說,就是下面這一事實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業競爭的世界中,成功或失敗不取決于個人的活動或才智,而取決于不受他支配的情況。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一個人的意志或行動,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經濟力量的擺布。”
請問答
(1)結合材料分析,加爾文教與路德教相比,其作用大在哪里?
加爾文教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影響極大,比路德教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國際性影響。日內瓦也由此成為“新教的羅馬”。
(2)“加爾文的信條”的思想核心是什么?這種思想的經濟根源是什么?
先定論;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思想。
2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紀的歐洲,封建割據嚴重,王權衰微,天主教勢力空前強大,占居了支配地位,羅馬教皇終于確立了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
14—16世紀,在西歐隨著商品生產與交換的繁榮,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和發展,同時資產階級開始興起,他們反對教誨和貴族的特權,強烈要求分享政治權利。
文藝復興的思想家們批判了中世紀教會的蒙昧、禁欲說教與封建的等級特權制度,宣傳了個人自由、平等與欲望,提倡竟爭進取精神與科學的求知的理念。
西歐資本主義進入原始積累時期以后,無論是國內發展還是海外掠奪,都需要有強大的國家作支撐。英國、法國等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天主教會成為西歐各國強化王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這句話,(神的裁判表現在神身,正如……所寫的:“義人等信仰生活”)神終于憐憫我,讓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義人蒙受神思所經歷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話的意思就是:“《福音書》表現了神的裁判,慈悲為懷的神通過它讓信仰使我們成為義人。” ——馬丁·路德
“人的得救與否,不是靠齋戒、懺悔、贖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預訂,人的意志無法改變。人在現世的成功與失敗,就是得救與否的標志,就是”選民”與“棄民”的標志。 ——加爾文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歸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出現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①天主教會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社會進步;②資本主義興起與發展,為其提供經濟條件;③文藝復興促使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為其提供思想條件;④統一民族國家的出現也為其提供了政治條件。
(2)依據材料二,分別指出兩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其共同點是什么?
主張:“因信稱義”;“先定論”
共同點:“信仰得救”
(3)你認為誰的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為什么?
加爾文。
理由:人在現實的成功是成為上帝“選民”的標志,鼓舞資產階級積極進取精神。
(4)依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實質。
實質:一場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
28.15世紀前后,中國與西歐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哪些不同的現象?分析這兩種思想文化現象不同的原因,及其對各自歷史發展的影響。
15世紀前后中國封建專制主義控制著思想,科舉考試只準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只準用儒家經典解釋,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題限于八股文體,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明朝宦官專權,打擊東林黨人,使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事,思想文化完全處于封建專制的控制之下。
而同一時期西歐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精神,強調人的作用,鼓勵發揮人的創造力,反對宗教神學,重視科學實驗。文藝復興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
明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把大部分知識分子吸引到讀書做官的道路上,明中后期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思想文化被專制強權所控制。
西歐不僅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而且完成了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思想逐漸沖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
文藝復興運動進一步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中國的封建專制使中國開始落后。
2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馬丁·路德說:“世俗權力是受上帝的委托來懲治奸邪,保護善良的。因此,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權力都有權來管他。”——《致德意志貴族書》
材料二 托馬斯·閔采爾說:“……直到現在,城市和鄉村里貧苦的、平凡的人們,都處于與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義相違背的境地,承擔著宗教貴族、世俗貴族和政府的沉重負擔。……所以,基督教聯盟的綱領和計劃是這樣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圍內,毋須武裝斗爭和流血來獲得自由。” ——《中世紀晚期的歐洲》
材料三 托馬斯·閔采爾說:“貧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讓自己和子子孫孫在貧困中生活,就應該行動起來擺脫宗教和世俗的統治等壓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擔子。在現存的條件下,不流血就不能達到這個目的。……所有的貴族堡壘,所有修道院,都是欺騙和壓迫的淵源,必須立刻摧毀。”
——《書簡綱領》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馬丁·路德認為世俗權力與神權應當是什么關系?這一主張會得到哪個階層的支持?
世俗權力應高于神權。
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
(2)據材料二、三說明托馬斯·閔采爾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材料二、三與材料一表達的相似觀點是什么?
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
相似觀點:都反對宗教神權。
(3)指出材料一與材料二、三觀點的不同之處是什么?產生這種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之處:材料一僅反對教會特權,材料二、三不僅反對宗教神權,而且還反對世俗封建貴族的壓榨,并主張用暴力手段達到目的。
原因:材料的作者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統治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托馬斯·閔采爾代表受壓迫最重的下層勞動人民(農民階級)的利益。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二歷史:宗教改革運動的擴展課時訓練題2”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