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王安石變法同步練習題精選2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二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13.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以擺脫嚴重的社會危機。請問:當時社會危機有哪些表現?王安石變法涉及財政、軍事、教育等多方面,請概述其中有關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14.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范仲淹《鑒于詔條部東十事》
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為政……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司馬光《家傳集》
(1)材料一中的“夷狄驕盛,寇盜橫熾”分別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統治者是怎樣“更張以救之”的?
(2)結合材料一,判斷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二王安石針對“士、兵、農、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15.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對宋神宗說:“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未暇理財而先舉事,則事難濟。臣固嘗論天下事如奕棋,以下子先后當否為勝負。雙論理財以農事為急,農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農。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材料二 (宋神宗)與王安石論助役事,安石辨數甚力。上曰:“無輕民事,惟艱。”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說,然又需審民事不可緩。”上曰:“修水土誠不可緩。”安石曰:“去徭役害農,亦民事也。豈特修水土乃為民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20
王安石認為有關理財的各項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為什么?這一措施要在什么范圍內實行?有何影響?
王安石變法練習題答案
1.B 新政夭折后,王安石給宋神宗呈送了《萬言書》,要求變法,但沒有引起宋神宗的重視。
2.D 安石認為:國家貧困的癥結不在于開支過多,而在于生產過少,生產少則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
3.D 題屬于基礎題。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4.B 甲法規定,保丁農閑時練兵,平時參與維護地方治安,戰時編入軍隊作戰。
5.B A項“樞密院”是中央決策機構,c項“參知政事”是副相,D項“兵部”是管軍事的;符合題意的是B項“軍器監”。
6.B 改革科舉制度,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
7.A 石認為:國家貧困的癥結不在于開支過多,而在于生產過少,生產少則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
8.A 主要考查學生分析與理解能力。“理財”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從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調整國家與大官僚、大地主之間的關系。
9.B 題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寇亂”兩字的含義。“寇亂”指人民的反抗,特別是農民階級的斗爭。材料中反映王安石實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亂息”,即平定農民起義.
10.B “青苗法”是對農業而言的,“保甲法”是對國家軍力而言的A、C、D三項中有此兩法,故排除。符合題意的是B項“免役法、方田均稅法”。
課外延伸
11.A 本題旨在考查再現史實的能力。由于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官僚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王安石變法遇到極大阻力。司馬光任宰相后,新法被廢除。
12.C 方田均稅法規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這對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打擊很大,從而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13. 第一問“危機”是回答背景,第二問回答“措施”,第三問要回答自己的看法。
答案:
表現: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不斷;冗官、冗兵、冗費,遼和西夏的威脅
措施: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
看法:有利于教育發展;有利于人才選拔。
14.(1) ①夷狄驕盛:遼、西夏對宋進行戰爭;②寇盜橫熾:農民起義;③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2)緩解財政危機,富國強兵,維護北宋封建統治.(3)士:改革科舉制度;農: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 兵: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 商:均輸法、市易法。
15. (募役法)免役法最重要。他認為北宋國家貧困的癥結,在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農民身上,導致生產過少。而實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民戶不再自己服役,改為由官府雇人服役。交納免役錢,原來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利于發展生產,又增加了政府收入。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征收。相應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利于發展生產,又增加了政府收入。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二歷史:王安石變法同步練習題精選2”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