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歷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課時訓練題2
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歷史知識點,方便廣大網友查閱!希望各位同學,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知識。
10.據國家統計局《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匯編》顯示,從1952年到1957年,農業產值增長了12.8%,工業產值增長為128.6%。在全部工業產值中,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產值約占50%左右,農副產品和用農業原料制成的工業品,在國內市場主要商品供應量中約占90%左右,在出口總額中約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農業集體化有利于工業化
B.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
C.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D.外貿出口額大幅度增長
答案 A
解析 本題材料主要反映了農業的發展在工業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廣大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克服了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工業化的開展。
11.“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兒所和學校將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在農田和工廠里工作。”與材料所述生產單位比較吻合的是 ( )
A.生產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的生產隊
D.鄉鎮企業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實行集體勞動,吃大鍋飯,實現了“一大二公”的特點,所以將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故選B。
12.1953~1957年,中國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8.9%,農業和工業產量的增長每年平均約3.8%和18.7%。蘇聯1937年工業總產值實現大跨越,到“一五”計劃完成時,已經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蘇兩國經濟建設成就均得益于 ( )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計劃的實施
C.對農業改造的成功進行
D.兩國在政治經濟上的相互支持
答案 B
解析 把握時間信息1953年,此時中國尚未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排除A項。對農業的改造的確對兩國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后期都不同程度出現了過激的行為,不利于社會主義建設,排除C項。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但中國并未對蘇聯建設有太多支持,排除D項。中蘇兩國均實行計劃經濟,集中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發展經濟,選擇B項。
13.政府與經濟關系的問題既是政治學,也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清朝一向奉行“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20世紀,清政府先后發布上諭,提出“礦律、路律、商律等類,皆應妥議專條”“通商惠工,為古今經國之要政,急應加意講求……先訂商律,作為則例。”制訂和頒布了《欽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
材料二 關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可以有兩種政策,一種是沒收,一種是贖買。……民族資產階級是我們的朋友,解放前同我們一起反帝反蔣,解放以后仍然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反對帝國主義,贊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由于這個歷史關系,對他們實行贖買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資本主義工商業統統沒收過來,不光管不過來,還會引起資本家的抵制或破壞,勢必造成停業或減產。
——彭真《關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
材料三 目前,全國農村已有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反映了億萬農民要求按照中國農村的實際狀況來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的強烈愿望。不論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各級黨的領導應向干部和群眾說明,我國農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是長期不變的,集體經濟要建立生產責任制也是長期不變的。
——1982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清政府經濟立法的背景及其積極意義。
(2)依據材料二、三分別指出,新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政策和1982年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原因。
(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政府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哪些原則。
答案 (1)背景:甲午戰敗,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經濟利益,實業救國思潮興起,民族企業紛紛興建。
意義:突破了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有利于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近代化,有利于維護中國的經濟利益。
(2)實行贖買的原因,民族資本家在民主革命時期和建國初期擁護支持中國共產黨,贖買可以提高民族資本家的積極性。
實行責任制的原因,人民公社不適應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日益阻礙中國農業的發展,各地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試驗成功。
(3)要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要符合人民的利益。
解析 第(1)問背景可以從經濟上外資入侵,思潮影響加以分析;意義可以從打破傳統政策;有利于經濟近代化;有利于維護經濟主權方面加以考慮。第(2)問新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政策可以從統一戰線和發展生產,調整生產關系的角度加以分析;1982年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原因可以從生產關系的調整和成功的實踐加以理解。第(3)問可以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加以分析。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解放之初,由于長期以來帝國主義的侵略、國民政府的搜刮、連年戰爭的破壞,工農業生產下降,交通不暢,物資奇缺,國家財政基礎薄弱,在國民黨長期通貨膨脹政策下培養出的巨量投機資本,利用國家的經濟困難,在市場上興風作浪。從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國出現4次大規模上漲風。物價的大波動,給人民生活和各項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難。
材料二 城鄉居民人均消費量(公斤)
糧食 植物油 豬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三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概括建國初期物價上漲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中表格數據反映了什么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況出現的原因。為扭轉這種局面,黨和政府進行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中的票證反映了我國怎樣的經濟體制?分析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票證制度的原因。
答案 (1)原因:①工農業生產下降。②國家財政基礎薄弱。③投機資本造成市場不穩。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項工作的巨大困難。
(2)情況:農副產品消費量減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破壞了農業生產。努力: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3)體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原因:經濟建設中“左”傾錯誤的影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產品短缺。
解析 第(1)問抓住材料一中的關鍵信息“工農業生產下降”“國家財政基礎薄弱”“大量投機資本”“給人民生活和各項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難”來概括建國初期物價上漲的原因和危害。第(2)問依據材料二中的信息及相關史實,概括回答。第(3)問結合計劃經濟體制的相關史實,概括回答。
(責任編輯:李江濤)
分享“高一歷史:歷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課時訓練題2”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