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期末考章節復習要點: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2017-01-21 12:02:23 來源:精品學習網

   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下面為大家推薦了高二歷史必修三期末考章節復習要點,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一、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

  (1)核能技術:①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1991年和1994年先后建成②秦山、大亞灣核電站,和平利用核能為國民提供電力。

  (2)導彈技術: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3)空間技術: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③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從此,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2.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④神舟五號”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⑤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袁隆平與雜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⑥南優2號。他是全世界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

  4.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展:(1)自1983年“銀河—Ⅰ號”研制成功以后,越來越先進的高性能巨型計算機在十幾年間先后問世,表明中國的高性能巨型計算機研制技術已經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國家信息化的發展。(2)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⑦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到20世紀末,中國的基因工程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易錯掃描】

  (1)“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其中“兩彈”指的不是原子彈、氫彈。

  (2)改革開放后,水稻產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深化點撥】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原因:(1)它是一次技術上的革命。袁隆平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雜交稻的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2)它又是一次農業上的革命。雜交水稻不僅種植面積廣,而且增產增收創效益。(3)它又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目前,世界上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推廣雜交水稻,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把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水稻技術作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一項戰略計劃。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

  1.“雙百”方針的提出

  (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黨中央提出讓⑧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提出:1956年春,毛澤東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3)影響:“雙百”方針提出后,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在文學藝術方面,涌現出一系列出色的作品:老舍的話劇《⑨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這都大大豐富了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2.曲折的年代: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⑩政治問題,甚至上升為階級斗爭問題。許多優秀作品受到錯誤批判,文藝園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響。

  3.文藝的春天:(1)“文革”結束后,黨中央明確文藝必須植根于人民生活。鄧小平提出“兩為”方針——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2)20世紀80年代,開展以“五講”“四美”為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文藝領域再次繁榮起來。(3)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文學藝術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向多樣化發展,中國文化正走向世界。

  【易錯掃描】

  (1)“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具體來說,“雙百”方針是提倡在文學藝術,科學研究領域,有獨立思考和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意見和保留意見的自由。

  (2)“雙百”方針中所指的“自由”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所主張的“自由”的實質不同:前者是無產階級政黨作為民族、國家利益的代表,為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發展而推行的指導方針;后者屬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最終服務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溫馨提示】

  “雙百”方針在貫徹中遭到挫折,并不是“雙百”方針本身的問題,而是受到了“左”傾錯誤思想的干擾。

  三、教育事業的發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成功地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變為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國確定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2.動亂中的教育:“文革”期間,中國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破壞, 人才缺乏。 高考制度被廢止,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拉大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3.教育的復興

  (1)背景:“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在教育戰線全面撥亂反正,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倡導尊師重教。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鄧小平提出教育應優先發展的思想,實行“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2)概況: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6年制定了《義務教育法》。對中等教育,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發展,增設了一批新興邊緣學科專業,建立了學位制度,實施發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在教育投資上,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不斷增加基礎教育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經費。社會力量辦學也應運而生,啟動了“希望工程”。

  【易錯掃描】

  (1)義務教育的義務性不僅指國家有為適齡兒童提供適當條件進行教育的義務,也包括適齡兒童必須接受教育的義務。

  (2)教育的“三個面向”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其中面向現代化是主體和核心,也是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歸納總結】

  新時期鄧小平的教育思想

  育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高二歷史必修三期末考章節復習要點,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歷史期末考章節復習要點: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中文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 图片专区欧美日韩 |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