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二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知識點: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

2017-01-25 10:49:51 來源:精品學習網

   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下面為大家推薦了高二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知識點,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第一目“社會變化的新氣象”

  教材從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全方位闡釋了春秋戰國時期改革和變法的歷史背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同時,也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改革。各諸侯國為了在戰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進行了富國強兵的改革。

  (1)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教材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方面闡述了生產力發展的狀況。

  農業生產的發展。教材從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和農田施肥等方面闡述了農業的發展。

  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建議教師結合史料講清鐵器的使用歷史。西周晚期,鐵器開始使用;春秋時期,鐵器用于農業生產;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建議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春秋戰國時期鐵器使用的相關的史料,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然后,請學生回答:鐵器和木器、石器以及青銅工具相比有什么優點?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技術開始出現并逐漸推廣。牛耕技術,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現,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當時,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說明牛耕在當時社會生產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晉國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國語·晉語》中記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這也證實了春秋時代存在牛耕的事實。

  建議教師總結: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私田的大量開墾和農田水利設施的興修創造了條件。

  春秋戰國水利灌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建議教師用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史料,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也可以請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的相關歷史知識,回答:春秋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有哪些?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什么重要作用?

  手工業的發展。教材從冶鑄、紡織、制漆等方面說明了手工業技術的進步。春秋戰國時期,冶鑄業有了劃時代的發展。紡織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戰國時的制漆工藝,已經采用夾纻技術。

  商業日趨活躍。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場繁華。并且出現了繁華的商業中心。

  (2)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教材重點闡述了封建生產關系出現的原因,以及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要求通過改革發展封建經濟的愿望。

  鐵器的應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術的應用,使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變化,奴隸制集體勞作方式逐漸瓦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隨著私田的開墾和增多,私田主人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改變剝削方式。將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和破產的平民耕種,向租種者收取地租。為了繼續維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隸主也主動改變剝削方式,實行更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地租剝削。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沒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來。

  (3)上層建筑的改革

  教材重點講述了上層建筑改革的必然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變革。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并且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使舊的生產資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隨著奴隸制上層建筑基礎的崩潰,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進行統治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順應時代潮流,推行變法,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用中央集權制代替君主與貴族聯合專政。

  建議教師結合教材,提出問題:為什么說上層建筑的改革是歷史的必然?然后,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4)改革變法的內在動力

  教材分析了改革變法和戰爭的關系,進而說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戰國時期,群雄角逐,戰爭頻繁。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

  (5)法家學說成為改革變法的思想理論武器

  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政治斗爭和經濟繁榮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空前發展。當時,諸侯割據,不可能推行文化專制,各持一說的“士人”可以自由發表見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陸續誕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而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等。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廣泛搜集法家的相關材料,設置問題:為什么法家學說在戰國時期,備受推崇,并成為各國變法的理論武器?讓學生分組合作,交流探討,得出結論。

  第二目“風起云涌改革和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適應生產力發展,穩定和鞏固統治;并在爭霸或兼并戰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先后開展了變法運動。教材闡述了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改革和變法的相關內容。這些改革和變法為商鞅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

  (1)春秋時期的改革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等諸侯國通過賦稅制度改革,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封建剝削方式的產生,井田制難于維持。很多地方出現了“公田不治”、“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等井田荒蕪的情況。齊國也出現了“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田甫田,維莠桀桀”的情況(大意是由于不想耕種公田,雜草長得非常旺盛)。為了擴大稅源,增加收入,齊桓公任用管仲為輔佐,進行改革。管仲首先從經濟入手,實行“井田疇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征收賦稅。在政治和軍事上,推行政軍合一的“國野分治”制度。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這就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

  賦稅制度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承認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2)戰國時期的變法

  教材闡述了戰國變法的歷史背景以及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并成為一種強大的階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變革。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奴隸制經濟基礎崩潰。同時,各國統治者希望通過變法改革,增強在激烈兼并中的軍事力量,實現富國強兵。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魏國通過變法,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影響也比較大。楚國吳起的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楚國在兼并戰爭中屢屢獲勝,成為戰國中的強國。建議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吳起變法的有關史料,讓學生閱讀,加深對吳起變法的認識。

  第三目“處在十字路口的秦國”

  秦國地處西陲,比較落后。秦穆公時,秦國步入了強國的行列。秦獻公改革為商鞅變法創造了條件。秦孝公時,秦國面臨著巨大的歷史機遇。秦孝公抓住機遇,重用商鞅進行了改變秦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變法運動。

  教材重點講述了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1)秦穆公稱霸西戎。秦國地處西陲,一向為諸侯各國所輕視,稱之為“夷狄之邦”。秦穆公時,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后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遭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發展,攻滅十二國,稱霸西戎。秦國從此步入了強國的行列。但是,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獻公改革。秦獻公時進行的改革為商鞅變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請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自主探究學習。

  (3)秦國的歷史機遇。教材重點闡述了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改革的歷史背景。秦自開國,就實行帶有軍事屯田性質的田制,宗法制度也不嚴格,各國人才在秦國都能得到重用。建議教師結合課本,提出問題:公元前4世紀,秦國面臨著怎樣的歷史機遇?秦孝公個人在秦國歷史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然后請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育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高二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知識點,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2017高二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知識點:改革變法風潮與秦國歷史機遇”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先锋资源国产男人色 | 亚洲人成网站精品片在线观看 | 精品福利视频网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观频蜜 | 外国一级AⅤ在线观看 | 亚洲AV福利永久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