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歷史復習指導

2017-04-16 08:42:39 來源:精品學習網

  寒窗苦讀十二載,又是一年高考季,育路網為大家搜集了2017高考文綜歷史復習指導,祝大家高考大捷,馬到成功!

  歷史:重邊角知識 抓新材料 掌握大方向 新課標歷史題重在探究

  朝四個方向思考歷史問題

  實踐中,有的考生越是到考前越是對做歷史題沒有底氣,甚者無從下手,其原因就出在歷史思維取向不清。歷史思維有四個取向:

  1、從歷史發展規律和對歷史事件做合乎邏輯的解釋的方向思考問題;

  2、從人性的方向思考問題;

  3、從經驗的或與經驗相聯系的推理及對有關系的歷史現象作出因果關系的解釋;

  4、從社會和文化是漸進的、一貫的進步方向思考問題,即歷史思維的史學科學化、人道主義、理想主義和歷史進步觀取向。有了這樣的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做題就有頭緒。

  以公認史學觀評判事物

  歷史事件的評判是有標準的,那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史學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馬克思主義的史學觀是馬克思主義地認識全世界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科學的階級性、辯證的歷史進步觀;全球史觀是指突破西方學術界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論”(或稱“西歐中心論”、“歐美中心論”和“西方中心論”)的限制為特征,超越民族和地區的界限,理解整個世界的歷史觀,公正地評價各個時代和世界各地區一切民族的建樹,要把某個地區或國家放在一個更大的空間范圍內來考察;文明史觀是指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橫向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采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

  用以上三個史學觀全面梳理做過的所有試題,會使思路特別清晰。

  復習多技巧

  高度重視“邊角知識”

  高考試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實際命題中,命題專家是先確定某個題目的“主意”,然后找與這一“主意”相關的材料,再設計“問題與答案”,看這些教材是否講到了與題目相關的知識,只要講到了,就可以敲定成題。如,出一道有關“汪辜會談”的試題,雖然課本沒有交代地點在新加坡,可題目與答案中是可以考查它的會談地點的,因為1992年的大陸與臺灣關系發展進程不可能在大陸或臺灣舉行兩岸會談,用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出。所以,有必要在考前的復習中對這種知識點掌握透徹。

  【歷史】2013高考文綜歷史巧答題:分析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后、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二)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等。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動機屬于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愿。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近幾年高考文綜歷史命題思路分析及復習對策(2013屆九江市高考歷史復習會材料)

  高考歷史命題思路分析及復習對策

  近年來,高考越來越強調有助于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應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作為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高考,其功能已從過去“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的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為“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越來越強調能力立意。

  第一部分:選擇題

  選擇題得分偏低的原因及解法指導

  我認為選擇題得分偏低的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從命題者的角度分析,命題者的命題盡管會考慮到中學歷史教學,但不會完全從中學教學的角度去命題。高考主要著眼于人才的選拔,它引導中學與高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接軌,這也應該是一個發展的方向。學生拿到這套試卷,總覺得“別扭”,實質上就是命題角度的轉換問題。

  例如2011年題24. 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 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導致學生解答出現問題原因的有三:

  (一)熟悉的記憶——周朝的制度、漢朝的“大一統”;

  (二)陌生的角度——西周對秦漢統一的影響;

  (三)困惑的交織——考生思維定勢,情不自禁換主語。

  而此題要求學生能運用借鑒的方式評論歷史問題。從學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無法排除錯誤及與題干相關度不大的答案。學生對題干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非常熟悉,但在最佳單項選擇題的題型中,要求學生排除兩個及以上相近的選項并不容易。一個選擇題有時要涉及到幾個知識點,學生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就無法推斷出正確選項。

  再如:2012年題34:古羅馬法學家蓋尤斯記述過一個案例:有人砍伐鄰居家的葡萄樹,被告上法庭,原告雖提供了確鑿證據,卻輸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辯論中把“葡萄樹”說成了“葡萄”而《十二銅表法》只規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樹木”應處以罰金。該案例說明當時在羅馬

  A.不重視私有財產的保護 B.法律具有形式主義特征

  C.審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審判結果取決于對法律的解釋

  本題選取富有趣味性的典型案例,考查學生對古羅馬法特征的理解。原告證據確鑿證據,只因口誤輸了官司,反映古羅馬法呆板,缺乏靈活性,屬于典型的形式主義,故B項正確。《十二銅表法》規定“非法砍伐他人‘樹木’應處以罰金”說明重視私有財產的保護,故A項錯誤。材料表明審判程序沒問題,審判結果取決于法庭辯論而非對法律的解釋,故C、D兩項排除。

  還有歷史地圖題。

  2011年題25“南北朝時期各地區貨幣使用情況示意圖”(平均分為0.75分), 2012年題35“世界貿易中國家和地區所占份額示意圖”從教師的角度分析,一方面要加強歷史地圖教學。地圖是歷史教學的載體及時空觀的體現,在高三的教學中要加強地圖教學,提高解讀地圖和從地圖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兩道歷史地圖題,考生的得分都不高,這就說明考生不會看地圖,更沒有意識到圖例在地圖中的核心作用,因此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歷史圖例的針對性訓練。解答此類試題關鍵在于仔細觀察圖片,看看圖片所列指標是什么,該指標要揭示什么本質問題,而不能就事論事,表面作答。

  還有些題要求學生能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闡釋。因此平時訓練中,要加大思維能力訓練。如少做擾亂思維的組合選擇題(2012高考歷史題已沒有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訓練單項選擇題;同時要充分發揮歷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訓練不能依賴文化機構推銷的所謂重點中學的試題,而是要以這些試題為參考資料,學校教師自己命題,切實提高學生做試題的質量。我們平時做的選擇題難度不高,選擇項區分度大學生很容易排除錯誤答案,學生的思維辨別能力沒有得到“質”的提高。

  選擇題對拉開優秀考生與中等考生的分數差距相當重要,歷來有“得選擇題者得天下”之說。因此對做好48分的選擇題對于我們學生來說相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敢拍腦袋就估計我們選擇題一定要得多少分,因為選擇題要得高分并不容易。從2008年到2012年近五年高考中,選擇題的全省平均分一直為22-26分的區間,也就是說,做對6個就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要進重點大學至少要做對8-9個以上。

  對此應特別強調學生做選擇題時

  (1)要排除錯誤答案(從知識點的錯誤排除);

  (2)要通過時間和事件構成的GPS來定點排除干擾項;

  (3)要對區分度極小的答案反復研讀題干與選擇項的相關度,強調題干與選項的完全對應;

  (4)要洞察命題者的考察知識點的角度和意圖;

  (5)要研究最佳單項選擇題的特點,不能看到一個選項錯誤就沾沾自喜;

  (6)要相信自己,要相信第一感覺。

  第二部分:必修題

  必修題大題命題思路及對策

  分析高考考綱,我們可以概括出高考材料題命題思路分三個層次:

  一是認知層次,主要是對材料的簡單加工和歸納;目的是解決考生的溫飽問題。

  二是理解和運用層次,要求考生以試卷提供的材料為主,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比較;目的是拉開中等水平考生與較差考生的差距。

  三是考察考生的歷史素養,具體而言就是小論文題,它的主要目的是拉開優秀水平考生與中等水平考生的差距。

  命題思路1. 特點歸納題。要求考生根據材料總結特點。如果幾則材料就總結段落大意,如果一段材料,就總結該段每句話的意思。實在沒辦法就聰明地抄材料(認知層次)

  命題思路2.階段特征題。要求考生先分階段,再按階段總結特征。特征一般從材料中來,但是題目講根據所學知識,再結合材料總結特征時,一般要求考生對特征進行補充。(認知層次+理解層次)

  命題思路3.階段原因題。要求考生先分階段,再總結原因。 一是分階段總結原因 ;(認知層次+理解層次)。 二是整體總結原因(認知層次+運用層次)

  命題思路4. 評述題。要求考生先根據材料“述”,然后再來“評”。(認知層次+運用層次)

  特別注意提醒兩點。

  第一,做特點歸納題的注意事項:

  (1)答題要有條理。考生在答題時能組織對稱的語句效果更佳;寧可把一個知識點拆成2條進行表達,不允許把2個知識點合并成一條作答。或抄錄材料。4分的考點很容易判為2分;丟1分的機率大。

  (2)排版要科學。要先打草稿,按照邏輯或內容的重要性等進行排版;句子要整齊、對稱、平行排列。

  (3)材料要選擇。考生盲目抄材料;特別注意考生不能沒有選擇全抄材料;如果試題規定不允許抄材料時,不要以身試法。

  (4)概念要清晰。如考生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兩個概念混淆。

  (5)語言要精準。如答卷中出現“官營資本主義發展到民營手工業”等牛頭不對馬嘴的答案。

  第二,總結階段特征時必須注意:

  (1)不允許把階段與特征“混搭”。部分考生把階段和階段特征夾雜到一起,即使部分考生把階段與特征分開作答,但是還是把特征答錯位置,影響考生的分數。

  (2)搭好答題的框架。近年高考熱衷于將材料劃分階段,然后在根據階段總結特征,因此考生首先要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確保劃分階段不發生錯誤。如果沒有絕對把握,建議多分幾個層次,這就是考答題中 “油多不壞菜”的原則。

  (3).結合所學完善特征。材料中沒有出現類似的相關信息只要與該階段特征吻合,把所知道的都工整地寫在試卷上,這部分考生則多得1——2分。評卷老師一般會在“雜草中選禾苗”。

  第三部分:小論文題

  小論文題答題模式及思路

  做歷史小論文題模式:

  首先,先表態,得觀點分。以西方崛起題為例:“歷史前提”就是指歐美國家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發展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需要的條件。

  其次,想論點,得論點分。怎樣想?可以朝一個方向想,但最好用發散思維多角度去想。我們要求考生從“四面”,即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向展開思考;有的學生思維角度不準確,不能列出很好的知識框架進行答題;有的以政治學科的理論作答,諸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等;如有的考生要點式作答,沒有形成論述;

  比如2012第41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沖擊—反應”模式

  此為開放性試題,主要考查學生遷移所學知識,運用史料多角度多側面辯證思考、論證、評析史學觀點的能力。

  思路1:若贊成“沖擊—反應”模式,應側重從外因角度給予肯定。注意從西方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進性和近代中國文明的落后性對比,然后從西方歷次侵華(“沖擊”)后,中國人如何從器物—制度—思想等層次向西方學習著手回答。

  思路2:若反對“沖擊—反應”模式,應側重從中國社會變化的內部動力角度給予否定。可以從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各階級階層先進分子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歷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運動發生時當時中國內部政治、經濟以及思想的變化,由此強調近代中國社會變化的內部動力和必然性。

  思路3:若認為“沖擊—反應”模式存在片面性,則可以從從思路1與思路2兩方面綜合辯證評析,從外因角度給予肯定,從內應角度給予否定。

  本題綜合選取學生熟悉的歷史材料,反映當前新史學觀點和史學研究動態,學術性較強,突出近代東西方文明沖突與碰撞,相對以往以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的試題,難度略有降低,材料組織方式有所創新,該題符合學生歷史思維習慣與能力,預計是今后高考命題的方向。考生答題時要注意找準材料觀點、明確自己觀點,然后注意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自圓其說。

  第三,找史實,得歷史史實分。比如考查古代中國明清時期,建議學生畫一個從1368到1840年數軸,再在時間范圍內去搜索相關的歷史史實。這樣做,既不會遺漏重要的知識點,也不會出現其它區間的史料來濫竽充數。去年,有的學生時間就定位不準,史料對應的是中國的明清時期,不少學生居然答商鞅變法的歷史史實等,當然這部分考生肯定是基礎比較差的,基礎好的考生也不能掉以輕心。

  第四,作結論,得整體印象分。

  第五,排好版,注意邏輯聯系、注意史論結合。

  第四部分:選做題

  選做題的特點及復習建議

  表 (四) 2012第45題《歷史重大改革回眸》得分及百分比

  滿分:15分 ; 選做題平均分7.59; 本題平均分:8.89;整體趨勢:(+1.3)。選做題特點及答題注意事項:

  (1)建議學生做第一道選做題。第一道選做題一般很容易。題目設計主要在知識歸納層次。2010年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題平均分9.69分,得13分的考生比率就高達16.9%。2011年歷史重大改革回眸題平均得分為8.89分,2012年歷史重大改革回眸題得分10分以上的考生超過30%(抽樣分析)。因此,基礎好的考生要慎重,防止“陰溝里翻船”;基礎差的要全力以赴,抓住這個提高總分的機會。

  (2)專門鉆研一本教材可以集中精力。選做題材料一般源于選修教材之外。押題、猜題沒有效果,主要是要通過選修教材的學習,學會用材料分析問題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教師和學生集中精力學習一本教材、全心復習一本教材。

  (3)選作文言文題容易得分,甚至考生抄寫材料即可得分。如果你的文言文相對較好,就選作文言文的題目;如果對文言文實在不“感冒”,你就選現代史的材料題。如果兩方面水平比較均衡,建議選文言文題,因為文言文不但閱讀量小,而且抄寫材料也可以得分。而現代文一般都要結合所學補充知識。2010年做文言文的考生平均比做現代文的考生多得2.91分,2011年做文言文的考生多得1.3分。

  (4)其它選做題試題命制的主觀色彩過強,材料本身的選用與命題意圖割裂較大。

  2017高考文綜歷史復習指導就分享到這里了,更多相關信息請繼續關注育路網!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文綜歷史復習指導”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制服丝袜国产中文高清 | 亚洲AV日韩AV国内 |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器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57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传媒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