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備考:話題作文 如何提升你的品質
"高考語文備考:話題作文 如何提升你的品質"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體現較高的思想含量
寫作是一種精神體驗,一種生命活動。從1999年話題作文誕生起,對話題作文的責難之聲就不絕于耳。為什么連續多年堅持不斷?就是因為話題作文是體現教育改革方向的比較理想的題型。說話題作文符合教改方向,是因為內容上越來越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我,寫作成為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活動。
首先,話題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這就要求話題具有時代色彩,要緊貼當今中學生的思想脈搏,切合他們的思想發展水平,2005年上海試卷無疑是最好的代表。上海“話題”列舉了武俠小說、流行歌曲、廣告卡通、音像制品、韓劇、休閑報刊及時裝表演等文化現象,要求考生談談它們對自身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生活在今天的中學生,沒有人不熟悉這些現象,面對這樣的“話題”,考生會產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沖動,自然也就敞開心靈之門。
其次,話題要激活學生的思想礦藏。思想才能激活思想。話題本身要有思想內核,才能激發考生產生思想火花,釋放思想能量。沒有思想內核的話題是平庸的話題,平庸的話題就像受了潮的炸彈,不可能引爆學生的思想“礦層”。2005年富有思想內核的好“話題”不少,譬如上海、福建、浙江卷等,話題的思想含量都很高,辨證、多元、豐富。也許,福建“話題”對考生思想的“激活”作用更為突出。漫畫“圓與星”直觀形象,啟發聯想,文字說明“規范和新穎”“穩定和多變”“長和短”點撥思路,啟迪思維。同樣,浙江“話題”“無限和有限”也給考生留下廣闊的思想空間,可以產生豐富聯想,一石激起千重浪。好的話題應該是一枚能激起思想漣漪的神奇石子。
再次,話題要引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從學生的思想發展實際出發,從對生活的切身體驗出發,抒寫真情,傾訴感受,表達自我,這樣的“思想”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好的“話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這樣的話題自然引導出學生的真切感受,相反,脫離學生思想實際和情感實際,概念化、政治化、程式化、單一化的“話題”就容易讓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雖然考場作文不能不做,但緊閉心靈之門,說些無關痛癢千篇一律的廢話。這樣的作文其實并不能完全檢驗出學生的思想和作文水平,因而也就不能算是好的作文題目。
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寫作還是一種高強度的思維活動。無論從哪個層面上說,文章都是思維的花朵,思維的水平就是文章的水平。作為考查學生中學作文能力的高考作文,考查學生思維水平的意義不言自明。議論文主要依靠概念判斷推理進行說理,自然對作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記敘抒情的文章,也同樣需要作者多方面的思維能力。選材定題,需要觀察力判斷力;構思立意,需要推斷力想象力;異中求同,需要類比思維;同中見異,需要求異思維;深刻,需要辨證思維;新穎,需要逆向思維;而不管是哪個寫作環節,要創出新意,不嚼別人嚼過的饃,則更需要創新思維能力。
思維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作者的自身思想水平邏輯素養,能否在文章中充分發揮思維能力,作文題目關系甚大。就話題作文而言,話題的思想空間、聯想空間、思辨空間、思維張力對于學生思維水平的發揮也就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話題的開放空間。所謂開放,是指給作者立論留下較大空間,命題者不要預設價值判斷。新課標提出:“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2005年上海作文試題:“請談談流行文化對你的成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影響是必然的,但具體怎樣的影響卻因人而異,因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價值趨向而異,這就給“思維”留下了空間,個性化、創新性表達也就有了可能。
其次,話題的思維力度。所謂思維力度,是指話題應包含較大的思維含量。從考查語文能力的角度說,話題的思維含量大,也有可能讓一批思維比較深刻、思想比較成熟的學生脫穎而出,在語文學科上讓學生拉開一定距離。過分淺易的話題,不利于區分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不利于區分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這在新課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尤顯重要。上海、福建、浙江卷的“話題”都給考生提供了比較豐富的思維含量。
多種話題生成方式
通觀目前的話題生成方式,大致為三種。
“概括提升”式。即對材料所包含的事理意義,加以概括和提升,努力上升到文化和哲理層面,使之內蘊豐富,便于發揮。以近年來全國卷“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誠信”、“心靈的選擇”、“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等為典型代表。
“就地取材”式。就地取材是個比喻,這種形式的“話題”并不對材料進行概括提升,而是直接把材料列為話題。這些話題本身并不具什么哲理內蘊,材料包孕的意義就是話題的意義,因此,寫作者要對材料作一審視,發掘其包含的思想意義。2004年的江蘇卷“山的沉穩,水的靈動”、湖北卷“買鏡”、湖南卷“家庭教育”等話題,即為此例。
“開門見山”式。沒有故事,沒有材料,至多是寥寥數語的切入,然后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一步到位,以“_______”為話題。形式上頗似命題作文。但實質上比過去的命題作文更寬泛,更自由。上海卷“雜”、“忙”等話題開了先河。北京卷“轉折”、“包容”雖沒有明說話題,標之以“以_____為題”的形式,但因為題目本身包容廣泛,彈性較大,前面又往往有幾句啟發性導語,頗具話題作文特征,其實和上海卷話題沒有實質性差異,因此我們也將其歸入話題作文的一種形式。
三種模式中,“概括提升”式因問世最早,人們往往視其為話題作文正宗。確實,“概括提升”式話題優勢明顯。它往往通過概括提升出來的話題,為寫作者確定一個思想內核,提供一個思維展開的“磁場”和生發思想的空間,寫作者容易聯想開去而又不易走題。但此類模式的話題在對材料概括時,似存在一定風險。概括得好,渾然天成,材料是話題的有機鋪墊,話題是對材料的自然提升,兩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有利于寫作者展開聯想。而概括不好,則話題和材料之間牽強附會,聯系松散,容易形成斷裂。而這種斷裂給寫作者帶來的就是思維上的阻隔。
“就地取材”式話題和材料同源,話題立意需要對材料進行審視,思維空間相對“概括提升”式較為寬泛。2004年此類話題剛問世,曾引起強烈抵制,被一些人視為不合話題作文“規范”,違背命題“技術”,其實無非是和先前的全國卷模式不太一樣,責難者似有膠柱鼓瑟之嫌。時至今年,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上海、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廣東、江蘇等都采用了“就地取材”模式。此類話題的成敗關鍵在于選材,可以說成也選材,敗也選材。人們贊揚上海卷好,因為選材好。流行文化對中學生的影響,身邊事人人熟悉,說影響人人能說,同時又有很大的思想空間。
“開門見山”式截至去年,僅在上海、北京卷中出現,“雜”、“忙”、“包容”等話題贏來一片叫好聲。今年,重慶、江西也用“開門見山”模式,給出了“自嘲”、“臉”的話題,實難恭維,話題自身的內涵、彈性、時代精神、文化底蘊等等都相去甚遠。給我們的啟示是,話題的選擇可謂高深莫測,奧秘無窮。
如此說來,三種模式并無優劣之分,但各有玄機。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如何從材料中生成恰當話題以及選擇怎樣的話題,人們的認識還不盡一致。而在筆者看來,這種不一致也和話題的思想含量、思維張力一樣,在直接影響話題的品質。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語文備考:話題作文 如何提升你的品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