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全國卷II評析 看明年考生備考新方向
2017年高考新課標Ⅱ卷語文試題,繼續沿用2015、2016的命題思路,命題比較規范,難易適中,有適當區分度的同時,又能夠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它繼續秉承著“穩中有變”的命題原則,加強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回歸了語文本色,更貼近生活。
一、試卷新變化
1.試卷結構的調整
題量的增加,由18個題變成22道題,容量增加。
客觀題分值增加,由原來的32分,增加到了42分,主觀題則從原來的118分,降低到了108分。客觀題占比的提高,無疑增大了語文試卷整體的區分度,考試之間的分差將會變大。
2.題型的變化,2017年高考首次兩種現代文閱讀考查,其目的在于:以高考為助力,提升中學對閱讀經典的重視;引導教師更好的開展閱讀經典的教學實踐及研究;促進中小學各學段能根據學生情況,積極有效地開展經典閱讀,使經典作品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
文學類文本閱讀
在小說,戲劇、散文和詩歌里面選擇了散文這一題材。選文是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考到了“窗子”的含義,切合新增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義”的考點。全國卷這幾年都考查小說,自主命題的試卷中北京、天津、上海重點考查散文,2016年上海卷考過作家熊久紅的《湖殤》,其中就考到了對散文題目的理解,不管小說,還是散文閱讀,對于題目的考查是一直持續出現的,包括2016年全國卷Ⅰ、Ⅱ卷都涉及到了對文章的標題含義的理解。其實總結起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總的考查點基本沒有變化。
實用類文本閱讀
實用類文本閱讀拋棄了延續多年的傳記,考查新聞材料的閱讀能力。《垃圾分類》,兩則材料一涉及到了圖表閱讀。從題型上借鑒了北京卷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在考點上則在考查閱讀能力的同時,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偏向于把以前放在語言基礎知識部分的圖表題放到閱讀中綜合考查。
文言文閱讀
《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大改,使得文化常識題的存在更加“名正言順”,且在之后的考試中會作為重點考查。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大的人文環境,不管是領導的公開講話,還是我們社會的文化大方向,都在回歸傳統,回歸經典。而今年文言文的閱讀,延續了去年的“穩”,并沒有求“變”,目的就是強調積累和運用,側重考查對文言文基本詞匯、古詩常用意象的理解、賞析能力,進一步鼓勵閱讀積累。
主觀題考查,蘇軾的七律《送子由使契丹》,從詩歌的形象角度進行考查,從詩歌的前兩句能夠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詩歌形象題在幾年的全國Ⅱ卷中都沒有涉及,值得關注。古詩閱讀第14、第15題,側重考查考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意象”是學習古詩的要素之一,古人常常通過意象來表情達意。這些試題都意在引導考生要重視理解和感悟,在閱讀中真正能將所學所知靈活運用,真正理解和體會蘊涵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優美意境。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高考語文全國卷II評析 看明年考生備考新方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