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評析(2)
二、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全面彰顯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滋養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風尚;在對青年的教育中,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語文作為包羅萬象的學科,以古今優秀作品為載體,涵蓋極其廣泛,蘊藏著豐厚的歷史人文因素。在高考語文中,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重點、全面彰顯文化自信,不僅是語文科的應有之義,更是優勢所在、職責所系。
1. 萃取思想精華,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三千年前就已成為古代圣賢的座右銘,其獨特魅力歷久而彌新;2017高考語文仍能以之激發考生的昂揚斗志,喚起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同樣地,在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方面,高考語文命題廣收博取,精心選萃,匠心獨具,主要表現出兩個特點。
一是材料選取著重于展示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德情操。全國卷名篇默寫中,莊子《逍遙游》、荀子《勸學》、曹操《觀滄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劉禹錫《陋室銘》、杜牧《阿房宮賦》呈現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學、樂觀進取、推己及人、潔身自好、責任擔當等優良品質。文言閱讀中,以古人的高風亮節感染考生,全國Ⅰ卷謝弘微熱愛知識、清廉正直、篤于親情,全國Ⅱ卷趙憙耿直磊落、忠于職守、忠于國家,全國Ⅲ卷許將為官有方、護國有節、勤政愛民;這些古人作為中國傳統道德的楷模,在當下也是立德樹人的榜樣。
二是在材料主題規劃方面著力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讓傳統照進現實。全國Ⅱ卷論述類文本閱讀“青花瓷興起”即為一例。鄭和下西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開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時代技術創新與全球文明交融的碩果。在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展望中,引導考生了解古代的絲綢之路及其重大意義,進而對黨中央“一帶一路”的戰略決策有更深入了解。語用題選取中國書法、中國的世界遺產名錄、“中國詩詞大會”等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內容,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帶領考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 領會思想內涵,突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母體,中華民族也正是在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中不斷進步的。2017高考語文對此格外予以關注,如全國Ⅱ卷作文題“中華名句用用看”: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 甫)
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 源)
⑤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魯 迅)
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后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
這些分別來自古代、近代和現代不同時期的中華名句,包含自強奮發、家國情懷、堅持自我、豁達自信、開放進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視問題、勇于面對困難、勇于實踐、敢于擔當等豐富內涵,涉及個人“小我”與家國、社會“大我”等不同層面;既各自獨立,言簡意賅,又彼此關聯,聲氣相通。作文命題將六句并列齊觀,從《周易》到毛澤東,本身就暗含了一部中華人文簡史,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淵源有自、傳承有序與生生不息,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生動寫照,而命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弘揚之心也呼之欲出。同樣,命題要求考生“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實則是引導他們通過對這些名句內涵的理解與發掘,自主進行組合并生發出各種新的含意,以古鑒今,古為今用,激活名句的內在生命力,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個人、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既繼承傳統,又超越傳統。因此,考生既可以結合自己的感觸與思考,對這些名句的相關內涵或生發出來的新意涵進行審視;也可以對個人、國家、社會或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探討如何全面提升個人的人格境界,探究堅持自我與社會擔當的關系,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家國情懷,體現自己有關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沉思。
事實上,命題指令中明確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這既是對引發詩詞記誦熱的“中國詩詞大會”的回應,更隱含了“文化傳承不應只是靜態記憶”的判斷。無數名句化育后世,僅僅記誦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拿來為我所用,在親身的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體悟轉化發展傳統的可能性。寫作命題中的“引用”指令,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要求,卻暗含了文化傳承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豐富期待,其導向及示范效應非常顯著,勢必帶來積極影響。
3. 引導古今融通,激發中華優秀文化的時代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總是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到今天還能與我們當下的時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完全可以說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所激發出的時代精神的結晶。全國Ⅱ卷作文將魯迅、毛澤東與歷代賢哲并列,即意在引導考生對中華文化傳統的關注,從古代的優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現代,一直延伸到當下,鼓勵考生以時代精神繼承并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開拓者與奮進者。
為了全面彰顯文化自信,體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體現時代精神,體現高考立場,2017高考語文特意設計了古代科舉與當代高考相呼應的試題。考試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不論是封建時期的科舉制度,還是當前實施的高考制度,都為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全國Ⅰ卷古代詩歌閱讀選取歐陽修的《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借以強調中國選拔人才歷來德行為先的傳統,試題要求考生賞析詩中“下筆春蠶食葉聲”的精妙之處,表露出對考生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
當然,今日的考場情景雖然與古代科舉相似,但高考所蘊含的時代主題和精神追求卻大不相同。在此意義上,全國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話高考”為主題,是富有深意的:
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40年來,高考為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著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著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與笑語歡聲。想當年,1977的高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拐點;看今天,你正與全國千萬考生一起,奮戰在2017的高考考場上……
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
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以此命題顯然著意于引導考生在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下審視個人發展,激勵一代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40 年前高考的恢復,是極富象征意義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對于大到國家社會、小到每位親歷其中的個體來說,其重要性與影響力仍然不言而喻。2017高考作文直接寫“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無疑是要啟發考生在宏觀語境中聚焦個人經驗,表達對“高考”的獨特體會和理解,呈現他們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學奮進中的豪邁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帶動全社會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