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評析(3)
三、展現高考改革成果,服務選材引導教學
2017高考語文精準落實立德樹人的考查目標,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重點,保質保量完成了高考的核心價值觀建設使命。為了充分展現“一核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的改革成果,2017高考語文還全力加強內涵建設,主要通過均勻分布考點、合理搭配難度、加大區分度、防止宿構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試的信度和效度,尤其是為了適應高校對“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優秀人才的選拔需求,在前期調整考試大綱和調研測試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實施意見》對高考改革的要求,更加科學地規劃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并重的命題構念,把實用類、文學類和論述類文本一起均設為閱讀必考內容,從而加強對信息篩選、邏輯推斷、審美鑒賞等諸項能力的重點考查,以“核心價值”為引領,實現高考評價體系在“必備知識”基礎上對“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全面覆蓋。
2017高考語文試卷結構合理,包括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古代詩文閱讀、名篇名句背誦、語言知識運用和寫作等;考查的能力層級豐富,并建立了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探究等能力層級與“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有機聯系,穩中求進,在材料選取、文化傳承、價值引領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亮點。可以預期,這將會對語文教育與教學產生積極影響,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全方面重視語文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構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結構和素養體系,引領語文學科建設的方向,凸顯母語教育在國家人才強國戰略中的基礎性作用。
1.落實考試大綱改革要求,實現“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全覆蓋
依據2017年考試大綱的修訂與調整,在試卷文字總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今年高考將文學類與實用類文本均設為閱讀必做題,看似不再給考生選做空間,實則對思維方式不同、素養構成有別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篩選、邏輯分析、審美鑒賞及語言運用等能力的全面覆蓋,將有利于語文知識、能力與素養更為均衡、綜合的考生脫穎而出。
調整后的現代文閱讀試題文體更豐富,內容更接地氣,形式也更為多樣。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Ⅰ卷中展現中國影像發展歷程的“央視紀錄頻道”,Ⅱ卷中引導學生關注環保的“垃圾分類”調查,Ⅲ卷中體現文化軟實力的“博物館”發展報告,都做到了文字與圖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要求考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搜尋、鎖定、分辨和提煉關鍵信息,從而實現對考生檢索、理解、分析、評價等能力的重點考查。文學類文本閱讀,Ⅰ卷中反映軍民團結、民族和諧的小說《天囂》,Ⅱ卷中省察自我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散文《窗子以外》,Ⅲ卷中呈現平凡溫馨生活的散文《我們的裁縫店》,命題均關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敘事藝術、語言風格等文學閱讀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檢閱考生文學素養的基礎上,突出審美鑒賞能力的考查。論述類文本閱讀,作為全國卷的第一道試題,在形式確保穩定的前提下,在命題思路和技術上狠下苦功、多用巧力,Ⅰ卷論述與人類生存環境密切相關的“氣候正義”,Ⅱ卷探討富有歷史意義的“青花瓷興起”,Ⅲ卷解讀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鄉村記憶”;一方面承繼過往,重點考查對文章基本觀點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力圖作出新的探索,強化對論述方法、論證方式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考查。
總起來說,把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本均設為必考內容,看似只是一個局部調整,卻盤活了現代文閱讀考查的全局,既擴展了調整客觀題與主觀題比例的空間,也利于命題在考查方式上更為靈活多變,從而提升試題的實用性、針對性、科學性與區分度。這一調整還將會迅速扭轉語文教學一線因應試而產生的偏差,促使語文基礎教育加強對學生各類文本閱讀能力的全面重視。
2.提高命題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實現高考的選拔功能
2017高考語文的客觀題數量、分值有所增加,其中單項選擇題增加3題,多項選擇題增加1題,客觀題總的分值相應增加了14分。通過這種設計調整,考生的書寫總量有所下降,但閱讀總量尤其思維含量并未降低,試卷的整體難度與往年大體持平。選擇題主要考查信息篩選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概括理解能力、文本鑒賞能力、語言積累運用等,考查目標更為明確,考查重點更為清晰,干擾設置更為靈活,尤其是多項選擇題的增加,可以進一步拉開試題的區分度,更好地實現試題的選拔功能。
如全國Ⅱ卷古代詩歌閱讀第14題,聚焦典故一個命題點提供五個選項,涉及全詩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創作目的、表達分寸諸方面,通過不同層級的選項設置客觀地測試出考生理解典故內涵和作用的不同水平。類似的調整不僅提高了考試本身的信度與效度,對考試的標準化建設作出了有益探索,而且對考生的綜合信息解讀、審美鑒賞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了命題的科學性與公平性,有利于綜合人才的科學選拔,也勢必會對語文基礎教育產生積極作用。
3.語言運用與思維能力并舉,促進語文學科建設
2017高考語文返璞歸真,加強了語言運用方面的考查。在題型設計上,沿用成語使用、語病判別和語意連貫等題型之外,又增加了表達得體和邏輯推斷等內容的測試。表達得體,考查諸如“璧還”“獻丑”“高足”等敬辭謙辭在交際語境中的得體使用;而邏輯推斷方面,在提供示例與支架的基礎上,讓考生在完成語用任務的過程中,實質上接受邏輯思維推斷能力的考查。這樣的調整,旨在引導學生養成規范、準確、連貫、得體的語言表達習慣,同時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思維邏輯的嚴密性結合起來。而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也更顯著地體現在今年高考作文的要求中,如全國Ⅱ卷作文題的寫作指令明確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這就對考生結合具體語境加強語言運用的創新性和綜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樣的測試,基礎性、綜合性更為突出,區分度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將引領一線語文教學,促進語文學科建設。如全國卷對語言表達中邏輯推斷的考查,向中小學語文教育釋放了清晰的信號:學校的日常教學應該凸顯語言學習及運用的基礎性、應用性和綜合性,在語文學習中強化思維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將課內的“學得”與課外的“習得”有機結合,學用并舉。這對語文學科建設的啟示也是非常堅定而顯豁的:母語教育應該立足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立足于學校語文教育,向真實生活開放,向語言本體回歸。
2017年是高考改革的全面推進之年。今年的高考語文命題工作緊密圍繞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的核心任務,增強對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與核心價值的考查,科學規劃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并重的命題構念,進一步鞏固了語文科在培養和選拔“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優秀人才方面的基礎性地位,凸顯語文科在高考科目體系中所獨具的“化人以語、育人以文”的優勢功能,為選拔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了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