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見易混概念全方位比較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內涵和外延比較接近的地理概念。許多學生由于對這類概念沒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題時經常出現模棱兩可、莫衷一是的現象。為幫助大家在復習時能更好地掌握此類概念,現將高中地理中,一些學生常見的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較如下:
1.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現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2.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3.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后者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4.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而太陽常數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值為8.16焦/厘米2·分。
5.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候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引起的一種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才是季風氣候。
6.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征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云、降水等要素。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大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
7.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的不規則的圈層。
8.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大氣降水到達地面以后扣除蒸發量等損耗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立方米/秒。
9.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0.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則是指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1.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于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稱為礦產。有礦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巖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則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12.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和證據。
13.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14.印度洋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為主,屬于大洋板塊。而印度板塊從屬于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
15.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于察覺。
16.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分布在終年濕熱的赤道地區,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熱帶季雨林不連續分布在熱帶雨林外圍干濕季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與雨林相比,外貌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群落組成種類和結構比較簡單。
17.土壤、土地與土地資源
土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土地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風化物。因此。土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而土地資源是對人類利用而言的,指人類在目前和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土地的社會屬性。
18.森林覆蓋率與林木蓄積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的占有情況。后者則指森林面積上生長著的林木的材積總量,是測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19.草原、草地與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場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稱。草地屬于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于生物資源。
20.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為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能源,屬于自然資源。而二次能源是經過人為加工轉換后得到的另一種形式的能源,不屬于自然資源,如沼氣與人工沼氣、煤與煤氣、核能與核電等都是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的關系。
21.大農業與小農業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通過人工培養和養殖,來獲得農產品的一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其中大農業是指廣義的農業概念,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而小農業是指狹義的農業概念,專指種植業(耕作業)。
22.耕作制度、復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復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而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反映出某地農業生產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23.工業分布與工業布局
工業分布是已形成的工業生產的地區分布。工業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義之外,還有把工業生產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4.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
前者是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如民工流動、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二者的區別表現在是否有較長時間變動居住地。
25.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量
前者是對污染物而言,是指環境對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而后者是對人口而言,指一定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所能養活的人數。
26.領土、國土與國土資源
領土和國土都是從國家主權的角度指一國主權管轄的地域空間。但領土是國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權的部分。國土除領土外,還包括國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權利但不具有絕對占有權的海洋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部分。國土資源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一切資源的總和。廣義的國土資源是指國家的全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
地理基本概念解析
天文類
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有人認為是大行星粉碎后的殘骸,也有人認為是太陽系的半成品。
彗星:太陽系中呈云霧狀的小天體。它在狹長的橢圓軌道上繞日運動,當接近太陽時增溫升華形成云霧狀的彗頭和彗尾,瓦解后形成流星體,是地球上流星雨的源泉。
流星:彗星、小行星等的碎塊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所觀測到的現象。大量出現在同一區域時稱流星雨。降落到地面上的稱隕星。
極光:地球兩極地區的地磁極上空的大氣中的彩色發光現象。它是太陽高能粒子流使高空大氣的原子、分子激發或電離而發出的光線。
閏年:凡公元年數被4整除者,公元年數后兩位為0時被400整除者為閏年,在2月加上一天,有2月29日。
地質
礦物: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單質和化合物,是組成巖石和礦石的基本單位。
巖漿巖:由巖漿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巖石,巖漿巖在成分上與巖漿的區別在于:巖漿富含揮發性成分而巖漿巖沒有。
沉積巖:曾稱“水成巖”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溫常壓條件下,先成的巖石的風化剝蝕產物,生物作用的產物和火山噴發的碎屑經搬運、沉積、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其顯著的特征是具有層理,并含有生物化石,在地表分布面積達75%以上。
風化作用:處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大氣以及生物的作用下發生的破壞作用。可分為:物理、化學、生物風化。
沉積作用:巖石風化和剝蝕產物在搬運途中因搬運力的減弱或物理化學作用下沉堆積的現象。分流水、風力、冰川沉積。
地震: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引起一定范圍地面的震動的現象。主要有斷裂構造運動和火山活動、人類活動引起。
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內部是比較穩定的,板塊邊緣和接縫地帶是最活動的地帶,是發生構造運動、地震、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主要場所。板塊可以分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板塊在大洋中脊生長,在深海溝俯沖消亡。
地貌
洪(沖)積扇:在溝谷發育過程中,間隙性(經常性)洪流于山麓溝口形成的扇形堆積體,規模一般較大,頂部與溝口相連,形成一扇形的傾斜面,逐漸過度到山前平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分布很廣,其他地區也有分布。
河谷:河流流經的狹長的槽形凹地。平原地區一般寬淺,山區則窄深。
河口三角洲:河口地區由沙洲,沙咀等發展而成的沖積平原。河流到海或湖盆的入口時,因流速降低、水流擴散原因,其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起來形成的。一般頂指著陸地,底邊為其外緣。地勢低平、河網密集是重要的農業區。
峽谷:V 形谷的一種,是狹而深的河谷,多發育于地殼抬升的山區,河流強烈下切而成。
分水嶺:高出鄰近地面的河流或水系的分水地帶,其降水沿著兩側斜坡注入不同的河流或水系。
巖溶地貌:也稱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的巖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分流水侵蝕和沉積作用。中國的巖溶地貌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廣西、云南、貴州的省區。
峽灣: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沒形成的狹窄的海灣。特點是狹長、曲折、岸壁陡峭,世界最深的峽灣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亞海岸,還有挪威的西海岸。
雅丹:是由平行相間排列的吹蝕溝槽與壟崗組成的崎嶇破碎的地面。通常發育在干旱的湖積平原上由泥質巖層經定向風沿裂隙不斷吹蝕形成。以新疆羅布泊雅丹附近最為典型。故名。
半島:深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陸地,三面環水,一面與陸地相連。
大陸島:原來是大陸的一部分,后來與大陸分離了,可能是陸地下沉,海水入侵,也可能是由于斷裂,海水淹沒了斷裂凹地。大陸島的地質構造,生物界都與原來分離的大陸相似。如格陵蘭島,臺灣島,海南島等。
火山島:由火山自海底噴發而形成的島嶼。一般面積小,高度較高。如:夏威夷群島、亞速爾群島,冰島,阿留申群島,斐濟島等。
沖積島:又稱“堆積島”“沙島”一般位于大河流的出口、平原海岸以外由河流的泥沙或海中的泥沙堆積而成。如“崇明島”
珊瑚島:熱帶或亞熱帶淺海中,珊瑚蟲死亡后石灰質骨骼積累下來,常年累月堆積在水下形成珊瑚礁,地殼上升露出海面即成為珊瑚島。
構造山:地殼構造變動所形成的山體。分褶皺山很斷塊山。
丘陵:山坡平緩,山頂渾圓,高低起伏的低矮山丘。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下,是由山地和高原經外力作用長期侵蝕而成。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頂面起伏很小,面積較大,邊緣較陡的高地。
山區:泛指山地、丘陵以及崎嶇的高原地區。
盆地:四周被高原山嶺環繞,中間為平原、丘陵的盆狀地形。按成因可以分:構造盆地(斷陷盆地、向斜盆地)和侵蝕盆地。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較小的廣大而平坦的地形。按成因可以分: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堆積平原。
氣象氣候
太陽輻射總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總量。它的大小取決于:天文輻射量(太陽高度角、日地距離、日照時間)、云量、大氣的透明狀況(海拔、污染等)。
日照:太陽的照射以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來表示,用日照計來測定。日照因緯度而不同,同一緯度又隨季節而變化,同一時間內,同緯度各地的日照又因天氣、地形等條件的差異而不同。
高壓脊:大氣中氣壓比同高度上兩側氣壓高的狹長區域。等壓線朝低處突出,高壓脊區域是氣流向外流動的輻散區,天氣晴朗。
低壓槽:與高壓脊相反。
風:空氣的水平運動。來向為風向,運動速率為風速。風向風速用“風玫瑰圖”表示。風是天氣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種可供開發的自然資源。
氣象要素:表明某地點在某一時間內的天氣狀況的氣象變量和現象,如:氣溫、濕度、氣壓、風、云、霧、降水、雷電等。
濕度:表示空氣中含水汽多少的量。有絕對濕度(單位容積空氣中所含的水汽質量單位為克/立方米)相對濕度(空氣中的水汽壓與同一溫度下飽和水汽壓的百分比)
蒸發:當溫度低于沸點是由液態水變成氣態水。它與蒸發面的溫度、性質、形狀、空氣的濕度以及風速、氣壓等因素有關。
凝結:由水汽轉變為液態水的過程。當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或過飽和,并有凝結核存在即發生凝結過程。水汽凝結的種類有露、霜、霧凇、霧、云、雨凇等
盛行西風帶:緯度35-65的緯向地帶,從地面到高空終年盛行偏西風,北半球冬季南移,夏季減弱北移動,南半球25-60緯度之間的海面穩定、強勁,被稱為“咆哮西風”。
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溫低于秋溫,年日較差小,相對濕度大,云霧多,降水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大陸性氣候相反。
氣溫日較差:一日內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與緯度、季節、地表性質、天氣狀況有關。高緯大于低緯,中緯夏季大于冬季,海洋小于陸地,陰天小于晴天。山頂小于谷地。(年較差類似)
逆溫:對流層內,下層氣溫低于上層氣溫稱為逆溫現象。它是由于地面強烈輻射降溫,空氣平流運動如(冷鋒),山地空氣下沉等原因形成。在城市中逆溫的出現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無霜期:指一年中終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時間。一般在我國由南向北,沿海向內陸逐漸縮短,它與生長期(作物生長的時期)的長短呈正相關。
積溫:日平均氣溫高出某一特定的溫度期間的溫度的累積總和。
降水變率:表明降水平均變化情況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數與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數。降水變率越大表示降水量不穩定,旱澇頻率越高。
溫室效應(greenhouseeffect):在密度較大的大氣下層,長波太陽輻射被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吸收,到達地表的主要是短波太陽輻射。穿過大氣的太陽直接輻射和散射光,一部分被地表反射,一部分被地表吸收。地表因吸收短波輻射而被加熱提高溫度,再以長波向外輻射。地表的長波輻射大部分被大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吸收。同樣,大氣吸收輻射能后被加熱,也以長波向地表和天空輻射。于是,很大一部分輻射能又返回地表。大部分長波輻射能被阻留在地表和大氣下層,從而使其溫度增高。這種現象同溫室中的相似,故稱為溫室效應。
陸地水
水系:在一定的集水區域內,大大小小的河流構成脈絡相通的地表水流系統。如果有湖泊與河流相通也應包括在水系之內。
流域:一條河流的集水區域。相鄰河流以分水嶺相隔。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稱外流域,分布于封閉的內陸盆地最終不能流入海洋的流域稱內流域。
上中下游:上游:河谷窄,比降大,流速大,水位變幅大;中游:河槽逐漸變寬,比降較小,一般無急流瀑布,流量增大,出現淺灘和沙洲;下游:河谷寬闊,比降流速較小,流量大,河道彎曲,多汊流。
河口:指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入口處。
水位:河流水面的高程。流量:單位時間流經河流某一過水斷面的水量。
洪峰流量:一次洪水通過某一斷水面是流量的變化經歷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過程,洪水的最大的流量就稱為洪峰流量。
含沙量、總輸沙量:單位渾水體積內所含泥沙的重量稱含沙量;一定時間內通過河流過水斷面的懸沙的總量稱總輸沙量。
地上河:河底高于兩側地面的河流。我國黃河在河南和山東境內的下游河段。
淡水湖、咸水湖:前者一般有河流流入并流出。后者一般有流入不流出。
徑流的調節作用:在河流上興建水庫后,將豐水期的部分徑流蓄積起來,在枯水期逐漸排放出去,從而改變天然徑流的分配過程。
沼澤:地表經常過濕或具有停滯的水分,上面生長著沼澤植物,并有泥炭形成和積累的地區。
冰川:在高緯度及寒冷的山區,由固態降水積累經過積壓和重新結晶的冰川冰在壓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地表運動的天然冰體。
雪線:年平均固態降水量恰好等于融化和蒸發量,永久積雪冰川的下限。
大陸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及格鈴蘭。特點是分布面積大,巨厚分布不受下覆地形的限制,呈盾形中間厚四周薄。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高山區,規模遠小于大陸冰川,運動受地形的控制。
潛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的隔水層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潛水面的絕對標高為潛水位。潛水面至地面的距離稱為潛水的埋藏深度。大氣降水與地表水可直接補給潛水,故潛水位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坎兒井: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及中亞一些地區的山前的傾斜洪積平原地帶,是干旱地區開采潛水的一種特殊的水平巷道式集水工程。
承壓水:充滿上下隔水層之間的無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靜水壓的地下水。當承壓水位高于地面高程時形成自流水。
自流盆地:由承壓含水層參與構成的向斜和構造盆地。在自流盆地的補給區,含水層出露地表接受大氣降水,地表水及潛水的補給,在承壓水位高于地面時承壓水自行流出地表形成上升泉。
海洋水
洋流(oceancurrents):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又稱海流。洋流既可以出現在海洋表層,也可以出現在海洋深層;既有水平方向的洋流,又有鉛直方向的洋流,后者又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按照成因分類: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鹽度:單位質量海水所含的溶解鹽類的質量比例,通常用千分數來表示。
領海(territorialsea):鄰接一國陸地領土及其內水,并處于該國主權下的一定寬度的海域。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
專屬經濟區(exclusiveeconomiczone):沿海國在其領海以外鄰接其領海的海域所設立的一種專屬管轄區。在此區域內沿海國為勘探、開發、養護和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的自然資源的目的,擁有主權權利。此外,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還有在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管轄權。專屬經濟區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里。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