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少年”何以遭高考“逆淘汰”?
山東學生潘立群曾獲得過中學生創新國際大獎,有著“創新少年”的美譽,然而在今年的高考中卻因為成績不理想,只有填報專科院校的資格,在其他十余家知名院校對他關閉本科大門的時候,山東大學在最后關頭破格錄取了他。(9月11日《生活日報》)
我們應該為潘立群感到慶幸,我們更應該為山大的“不拘一格選人才”而叫好。但是種種慶幸、叫好,掩不掉一絲擔心,那就是其他“創新少年”怎么辦,他們有潘立群這樣的幸運嗎,他們會碰到山東大學這樣慧眼識才的高校嗎?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創新少年們前途堪憂,他們遭受著高考的“逆淘汰”。
與同齡學生相比,他們更富有創新意識,更具有獨立主見,但正因為如此,他們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到了創新、科研上,從而導致了他們在基礎功課學習上的投入不足,結果在高考時分數往往不及同齡學生。這是他們創新的代價,這一代價本應由高校給其補償,但大嘆現代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差的高校,卻一次次做著與其言論不符的行動,在面對創新少年時,往往斷然關上大門。
分數不代表能力,推行素質教育不能只看分數,掌握現代教育理論的高校比誰都懂,可他們卻“知行不一”。我們看到,高校愿意為體育明星開“大門”,愿意為文藝明星開“后門”,但鮮有人愿意為“創新少年”留一道“偏門”。其中玄妙讓人不解。細細剖開來看,無非是因為文體明星更具有轟動價值,更具有炒作價值。
潘立群發明的可解決交通中色覺障礙的交通信號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2006年度國際中學生創新成果展中,獲得“最佳國際項目獎”,據悉,這是中國選手首次獲得此項賽事最高獎。這樣的學生應該是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開出的“絢麗花朵”,這樣的學生應該是承載民族發展的“希望之星”,這樣的學生應該是高校追搶的“香餑餑”。但,這樣的學生都被高考“逆淘汰”,無疑讓我們對學生的創新之路表示擔憂。
高考決定學校教育方式,決定學生求學思路。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我們不可能要求高校招生一步到位,直接與國外高校招生接軌,但是在大范圍按分數招生的情況下,也應積極運用自己掌握的一定自主招生權,給創新少年、給特長學生一個成長的空間。
潘立群被錄取了,更多的創新少年怎么辦?在潘立群的母校,學生家長表示,“在目前情況下,不靠分數而通過其他方式進入高校還沒有一條正規的途徑”,因此不敢冒險讓孩子發展特長。如果特長少年的錄取有“一條正規的途徑”,那么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學生、學校選擇“特長之路”,這無疑會推動素質教育,無疑會改變當前很多不合教育規律的東西。(毛建國)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