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只考語數外將使科學與人文雙重斷裂
日前,江蘇2008年高考方案(征求意見稿)正式“出籠”,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這一方案最大的“亮點”在于,從2008年起,江蘇高考將只考語數外三門科目。據當地教育部門管理者稱,這樣的新高考方案主要是著力于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來推進素質教育。(據9月22日《揚子晚報》)
筆者做過多年高中教師,深知高考無小事。有關高考政策制度的哪怕是最細微的變化,都可能成為改變一個人甚至是一家庭的最關鍵的因素。此次江蘇高考必革規定只考語數外,這無疑是一種宏觀性、全局性的改革,必然會激動極大地社會震蕩。
盡管這樣的高考改革方案打著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推進素質教育這樣盾上去很美的訴求,但只要冷靜之,這樣的方案必然滋生一個根本性的負面效應,那就是造成科學與人文的雙重斷裂。
在我看來只考語數外并不會起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作用。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考試科目的減少,并不意味著學習難度的降低。而只考語數外,并不是“一考定終生”的高考體制的撥亂反正。也就是說,考試科目的減少,并沒有改變應試教育的本質屬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還只能埋頭于語數外的題海之中,而學習內容的單一枯燥,甚至可能加重學生的沉重與負擔。
我們不要忘記這樣的事實,從上世紀77年恢復高考至今,30年來,高考模式反反復復,不斷變化。但是,這些高高改革,總是停留在考什么,不考什么的問題上。于是,才會有了諸如“3+2”、“3+1”、“3+X”之類的林林總總不勝枚舉的模式,而種種搖擺不定的考試模式,這讓人看不清,高考改革的風到底是在往哪一個方向吹。而此次江蘇只考語數外,同樣沒有走出這樣的考試“形式怪圈”,這也就意味著,這樣的高考改革,仍然不可能為高考指明一個“制度性出口”。
誰都清楚,在今天,高考往往就是改變個人命運的一個最重要的“拐點”,“一考定終生”仍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高考負載著個人與家庭太多的利益因素,加上當前教育界奉行以升學率為標準的教育教學評估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一種高考方案,對于中學的教育教學都必然產生指揮棒的效應。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學什么,這就必然成為教與學雙方共同奉行的原則。
可見,只考語數外,就必然會弱化理化生、政史地在教學中的地位。盡管說,在只考語數外之外,教育部門也規定對其他科目采取考試形式,來劃出等級,作為學生的資料供招生錄取進行參考。但是,簡單地劃分幾個等級,太過寬泛,太過容易,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了引導功能。而且,今天高考資格已經向社會考生開放,一些表明,只考語數外,只能使語數外成為考生極度追逐的目標。
由此不難想象,在只考語數外這樣的高考指揮棒下,學生在對待科目必然厚此薄彼。這只能使中學多元的科目設置,無法承擔起素質教育的重任,這對中學課程改革也起到極為不利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由此造成學生舍棄對理化生與政史地的深入學習,使科學與人文教育,形成深深斷裂,不利于未來一代整體素質的提高。
正如有專家指出,國家的科學技術幾乎一步都離不開數理化生,精英所在的核心科技文明就是數理化,以后物理、化學、生物都不考了,只作為高考錄取的重要參考,這等于打斷了科技創新的研究鏈。因為小學、中學、大學的科技教育是一條相輔相成的鏈條,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少。同樣,政史地科目承載著人文精神傳承的使命,這些學科的高度弱化,只能造成學生大面積的缺失人文素養,這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為此,甚至有學者擔心,這樣的教育改革,從某種程度上讓教育又回到“八股文”時代。
高考改革必定產生相應的博弈效應,僅僅停留在考試科目選擇上的高考改革,只會一面制造既得利益者,一方損害人文發展與科技創新。當前高考倍受詬病,既與高考的形式、內容與教育發展的不適應性有關,也與當前高考無法適應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有關。理性的高考改革,必須求得教學與考試、考試與招生以及教育與社會等環節上的協調和諧,必須從相關體制出發,使高考真正符合教育規律,符合人的發展需要與服務于社會的需要。而那種總是走不出“形式怪圈”,簡單停留在科目取舍上的高考改革,只會造成科學與人文的斷裂,令人遺憾。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