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者稱被降分錄取的大多不是高校本校子弟
我看了貴版8月30日刊出的《公開的秘密——部分高校降分錄取本校子弟調查》報道,作為一名普通的高校工作人員,我對文中的一些“公開的秘密”頗不以為然,因為該報道并沒有徹底揭開高校招生的黑幕。
事實上,在許多高校降分錄取的學生中,真正的“本校子弟”只占極少部分,絕大部分都是校領導打著“照顧本校子弟”的幌子,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兼顧了親友的子女。有些校領導甚至會通過他人,高價出售招生指標。
以我所在的高校為例,在這幾年降分錄取的本科考生中,沒有一個是本校教工子弟,降分錄取的?瓶忌幸矘O少有本校子弟,僅在今年“點錄”了兩名。但是,我校降分招收的考生,最終又全都冠以“照顧本校子弟”之名,借以欺蒙社會。從這種意義上而言,我不得不為高校教工子弟鳴冤。這里頭的種種“貓兒膩”,真正追查起來,恐怕就不是上述那篇報道所說的那么簡單了。
眾所周知,各省市的高考考生的考試成績、考生被錄取后的投檔權力,都是直接由各省市招生委員會掌控的。如果不是征得省招生辦首肯,任何一所高校想破格錄取一名考生,恐怕都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
以我所在的省為例,省教育廳在每年高招前,會給每所高校的本科招生分配了1%的所謂“定向指標”,用于照顧本校教工子弟。這在實際上,也為握有實權的領導的子弟、親戚,開啟了方便之門。
定向指標,一般降低20分錄取。如果考生來頭大,該降多少分,就視具體情況而定了。如果那些該照顧的都照顧到了,剩余的指標就由各高校主要領導自主處理了。因此,每年高考投檔線一劃定,馬上就有人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拋售“議價”招生指標。以今年為例,一個二本線指標是以每個4萬元起價的,視各高校的辦學檔次遞增,最高的達10萬元~20萬元。
除此以外,各高校在招生過程中還會以種種理由,要求省教育廳臨時追加額外收費的定向指標,以緩解學校辦學經費的困難。因去年教育部對“高價學生”追查得緊,這種指標也就卡得比往年緊,尤其是本科生指標。
以我校為例,去年追加的本科定向指標為120名,今年只爭取到了60名,降分一般在20分以內。至于專科“點錄”生,指標相對就多些,降分幅度也大得驚人,最高可降170分。
因為定向指標少,自然物以稀為貴,即使是額外收費的定向指標,也比議價指標便宜多了。為了能使自己的子女順利跨入大學校門,一些家長不得不千方百計托關系,走后門,提著禮物紅包去“爭取”。至于無門路可走但有錢的家長,就只好選擇購買“議價指標”來圓子女的大學夢了。 (陳實)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