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質是運動的()。
A.形式
B.主體
C.內容
D.基礎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宇宙間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也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實在基礎和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2.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運動就是物質,物質就是運動。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正確理解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B.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C.混淆了物質的屬性與物質本身
D.是正確的命題,體現了運動是物質根本屬性的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題干認為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這一論斷非常正確,充分反映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的聯系,但是因此而把兩者等同起來,認為物質就是運動,運動就是物質,則是不正確的。物質和運動不可分,但不是說兩者沒有區別。物質是表明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運動則是表明這個客觀實在是屬性的一個哲學范疇;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它是一切變化的主體,運動不過是作為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存在著。由此可見,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和運動與物質是否等同是兩個問題,不能混淆,不能把物質的屬性,即使是根本屬性同物質本身等同起來。因此選BC。
3.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是()。
A.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B.無條件和有條件的關系
C.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D.必然和偶然的關系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運動與靜止是辯證的關系。運動是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可見,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是絕對和相對、無條件和有條件的關系。
客觀世界到處都存在著引起與被引起的普遍關系,唯物辯證法把這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稱為因果關系或因果聯系。其中,引起某一種現象的現象叫原因,而被某一種現象引起的現象叫做結果。運動和靜止之間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因此不可能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必然性與偶然性范疇解釋出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的趨勢。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中合乎規律的、確定不移的趨勢,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要發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指事物在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運動和靜止揭示的事物的存在狀態而不是事物聯系和發展中的兩種不同的趨勢,可見運動和靜止也不是必然和偶然的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4.南朝詩人王籍吟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句話體現了哲學上的什么道理()。
A.運動和靜止是相互統一的
B.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C.運動和靜止都是絕對的
D.靜極則動,動極則靜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題干選自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運動觀認為,首先,物質是運動的,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其次,運動和靜止是絕對和相對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運動和靜止又是相互統一和相互包含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形象的體現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辯證運動觀。D選項似乎也是辯證的觀點,但是,它認為靜到極點才向運動轉化,動到極處才轉化為靜止,這其實是割裂運動和靜止的形爾上學觀點。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5.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在于它是()。
A.理解物質多樣性的條件
B.規定和衡量運動的尺度
C.過去運動的結果和未來運動的出發點
D.把事物區別開來和對事物進行科學分析的前提
[命題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相對靜止的意義。
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對于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積極意義。第一,相對靜止是運動的量度,只有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才能堅持物質世界永恒運動的觀點。在事物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才能說明某一運動是什么事物的運動和什么形式的運動。恩格斯指出:“運動應當在它的對立面即靜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因為任何事物相對靜止的狀況都是它過去運動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將來運動的出發點。第二,相對靜止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說明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物質的多樣性是從物質自身的永恒運動中產生的,但只有在物質的相對靜止中才能顯現出來。只有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各種各樣的事物才有可能因區別而存在,并且由此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恩格斯指出,靜止是生命產生的條件。第三,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認識和利用事物的邏輯起點和基礎,是對事物進行科學分析的前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D選項。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