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7年1月29日,新華社受權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第9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1號文件”。
二、第9個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背景
1.2006年,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了良好開局,取得了兩個“首次”的突破:一是糧食生產20年來首次實現連續3年增產;二是農民收入20年來首次實現連續3年增幅超過6%。在此基礎上,做好2007年農業農村工作,對于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意義十分重大。繼200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之后,2006年12月22日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會議著重研究了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2007年農業和農村工作,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并將《若干意見》修改后作為2007年中央“1號文件”下發,這將是繼2004年“增加農民收入”、2005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06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后,中央“1號文件”連續第4年鎖定“三農”問題,也將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9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1號文件”。
2.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曾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2006年頒布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更是把“發展現代農業”單列一章。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
三、第9個中央“1號文件”的內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
1.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
2.發展現代農業的內容(六個“用”,三個“提高”,兩個“過程”)。
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
3.2007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
4.2007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是:
(1)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
(2)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
(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
(4)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
(5)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
(6)培養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
(7)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8)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實效
【背景資料一】
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9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1號文件”。
1開始于1978年的農村改革,至今已經歷近30年的風雨。針對改革不同時期面臨的問題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臺了9個“1號文件”,順應和指導了農村改革,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和農業生產,給中國農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2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1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并對當年和此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之后,連續4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是關于農村政策的。這五個“1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用名詞——五個“1號文件”。
1982年第1個中央的“1號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框框,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這個文件不但肯定了“雙包”(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制,而且說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31983年1月,第2個中央“1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這個文件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4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3個“1號文件”。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為鼓勵農民增加對土地的投資,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
5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4個“1號文件”。文件的中心內容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取消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國家還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
6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5個“1號文件”。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針對農業面臨的停滯、徘徊和放松傾向,文件強調進一步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7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003年12月31日,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6個“1號文件”。這是時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農業和農村問題作為中央1號文件下發,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意圖。
8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7個“1號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92005年12月31日下發、2006年2月2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即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就是新時期歷史上中央關于“三農”問題第8個“1號文件”)指出: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大建設”: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六個必須”: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比較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8
2009.05
重點法條
第123條
相關法條:《高檢刑訴規則》第216條,第217條,第218條。
意思分解:
1. ......
18
2009.05
【背景資料三】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景、歷史過程和基本內容 一、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歷史背......
18
2009.05
重點法條
第126條
相關法條:本法第122條,第124條,第125條,第127條:《刑訴48條》第31條,第33......
18
2009.05
重點法條
第138條
相關法條:本法第135條:《刑訴48條》第34條。
意思分解:
1. 本條是關于檢......
18
2009.05
重點法條
第128條
相關法條:《刑訴48條》第32條。
意思分解:
1. 本條規定的是偵查羈押期限......
18
2009.05
重點法條
第145條
相關法條:本法第170條、第143條,第144條,第146條。
意思分解:
1. 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