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喻義
比喻(語言學稱為“隱喻”,此處為方便理解,棄之)也是英語的一大特色,簡而言之就是以此物來說彼物,一般來說是以具體的物來說抽象的物。如果理解一些基本的比喻,能由具體的物想到相應的抽象事物,抽象的事物就變得十分鮮活生動起來。相反,它帶來的就是文不對題、莫名其妙。
publication of the letter came two days after lord irvine caused a ___ of media protest when he said…
a.storm b.rage c.flare d.flash
2001年這一道考研題也非常典型地體現出了考研的思路。
如果字對字地翻譯,易把of結構理解成“媒體抗議的什么”,死路一條。而如果對基本隱喻有感覺,知道常用“a … of …”這樣一種結構來使事物形象化,大致相當于“…一樣的…”,則此題迎刃而解。答案a,暴風雨般的抗議。類似的結構并非鳳毛麟見,而是屢見不鮮。只不過因為缺乏總結,一直視而不見而已。a shower of criticism,a flood of refugee.shower本意“陣雨”或“淋浴”,用陣雨或淋浴來描述猛烈的批評,豈不妙哉!同樣,以洪水比喻難民,也是歷歷如畫。
從這個角度來看,該題其它幾個的設置意圖就十分明顯了。rage本來就是抽象概念,此處不宜。flare和flash都是具體事物或動作,而且也常用于比喻。只是不適用這比喻這里的“抗議”。前者本意指“火焰突然變旺”,故有下面的說法:violence has flared up again. 暴亂又起。后者本意“短暫閃爍”,故有“a flash of inspiration”指“靈機一動”或“靈光一閃”。
再看一句:i wouldn't come up here again, not until we've nailed this killer.
此句理解障礙主要是nailed, 本來我們記得它是一個名詞,意為“釘子”,一看是過去式,顯然搖身一變成了動詞。如果就“釘子”想“釘子”或“釘釘子”,想破腦袋句子也無法理解。
如果知道英語習慣性的隱喻思維,很容易想見:“釘釘子”這一動作,目的或結果是使事物穩定或確定,此處賓語是killer,意思是找全證據,確定兇手。其實,漢語也有相應的比喻。我們表達“確定無疑”的時候,不是也有“板上釘釘”這樣形象化的說法嗎?
語言學的研究已經揭示:跟一詞多義一樣,比喻也絕不是個別現象。相反,它在英語中無處不在。不理解基本比喻思維,英語難免還是一鍋夾生飯。所以考研將此作為考點,應該說是考到了家。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7
2009.05
考研抓住核心詞匯,主要從詞語辨析、一詞多義、比喻、小品詞、短語的靈活運用等方面做文章,下面從......
27
2009.05
五、能進行相關的判斷、推理和引申 推理題的答案基本上是對原文概念的轉述,判斷和引申也都是在......
27
2009.05
一、閱讀速度 考研閱讀要做到每分鐘60個單詞。 注:四級每分鐘要求50-70個英文單詞;六級要求......
27
2009.05
30.中國共產黨十四屆六中全會 1996年10月7~10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
27
2009.05
24.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4年10月在北京召開,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27
2009.05
1.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 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它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