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一、 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社會規律及其特點
社會規律就是人的時間活動的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社會規律的特點是:(1)從社會規律的形成機制看,它形成于熱的實踐活動之中;(2)從社會規律起作用的方式看,它要通過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體現出來;(3)從社會規律的表現形式看,它主要表現為統計規律。盡管社會規律有其特殊性,但它仍與自然規律一樣,有其客觀性,社會規律的客觀性表現為它是無數創造歷史的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矛盾運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發展;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生產關系是否符合生產力的狀況。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的活躍的、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則是相對穩定或保守的因素,二者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只是在不同時期,其矛盾的性質和特點不一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過程是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基本適合,由此推動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顯示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一規律的內容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變化發展的方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于和服從于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這個規律是我們理解社會歷史的一把鑰匙,是評判一種生產關系變革狀況的根本標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持自己先進性質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比較根本的客觀依據,也是我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理論依據。日益發展著的生產力的社會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一定要代替資本主義的科學論斷的立論根據。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為社會主義的實現準備了更深厚的物質基礎。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及矛盾運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它們的辯證關系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決定它的產生、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其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這是因為: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總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層建筑的相對獨立性使它有脫離經濟基礎的傾向;經濟基礎的變化不會立即在上層建筑中得到反映;上層建筑仍然維護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構成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根據這一規律,上層建筑的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狀況。這個規律也是我們觀察和研究社會歷史的一把鑰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根據。自覺掌握這一規律,對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二、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和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因為:(1)這兩對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2)這兩對矛盾存在于每個社會形態之中,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3)這兩對矛盾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決定并制約其他矛盾的解決;(4)正是這兩對矛盾運動過程所體現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成為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正是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它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這兩對矛盾的關系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根本的矛盾,它決定和制約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又受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影響和制約,它的解決有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
2.生產力標準的依據及意義
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主導的方面,生產力是比較活躍、比較革命的因素,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進而決定整個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決定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所以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無產階級政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
生產力標準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的原理提出來的,它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判斷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作為判斷我們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作為判斷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和進步的根本標準。生產力標準是實踐標準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集中體現。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是生產力標準的進一步擴展和深化。堅持生產力標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前提。堅持生產力標準對于我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3.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在經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階級對立的實質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生產資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階級是個歷史范疇,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的質變中,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去觀察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它是研究階級社會的一個基本方法。在我國當前情況下,要用此方法看待仍然帶有階級斗爭性質的社會問題,而對于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已不再適用此方法。
4.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控制和調節社會的一種重要活動,科學技術從一開始并且始終是進步的革命的因素?茖W技術具有認識功能、生產功能、經濟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會政治功能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平膛d國戰略是發揮科技社會功能的強大推動力和重要保證。
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F代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強烈、更加深遠。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像一把雙刃劍,既為造福于人類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科學與價值的矛盾。全球問題不僅是一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各種社會認識和整體社會實踐的復雜問題。為此,應變革和完善社會制度或社會體制,創造合理利用科學技術的社會環境,樹立整體觀念和全球意識,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對話。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7
2010.02
三、社會的政治結構 1.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及其構成要素 社會的政治結構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
07
2010.02
第五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一、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1.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
07
2010.02
三、真理與價值 1.真理及其客觀性 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凡是真......
07
2010.02
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一、認識的發生和本質 1.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認......
07
2010.02
三、對立統一規律 1.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包括一系列的......
07
2010.02
第三章 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一、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 1.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