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具體勞動,另一方面是抽象勞動。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的重大貢獻,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2.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是質與量的統一。價值的質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的量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數量。商品的價值量只能決定于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3.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的價值量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比較基本的關系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應該懂得,商品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取決于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如果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只是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發生變化,那么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則不變。
4.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因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內在各種矛盾的根源,它決定著私有制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決定著簡單商品生產者在激烈競爭中的地位和命運。
5.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起源
從商品交換發展的歷史過程看,商品的價值形式經歷了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貨幣形式是隨著商品交換范圍不斷擴大、交換種類不斷增加,要求將一般等價物固定在一種商品上的情況下產生的。因此,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成形式。
6.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貨幣是商品交換過程自發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貨幣本質決定,又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貨幣具有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7.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叫做貨幣流通。貨幣流通規律,就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這是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的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在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產生后,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會發生變化。
8.紙幣和信用貨幣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是金屬貨幣的代表,自身沒有價值,只是代替金屬貨幣主要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隨著銀行業的不斷發展,在紙幣廣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時,出現了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有銀行券、支票、期票、匯票等形式。起初銀行券是銀行向存入金銀塊或鑄幣者開出的證據,持券人可隨時按券面額兌取金銀或鑄幣。以后,銀行券也可以流通,在商品交換中發揮貨幣的作用。信用貨幣體現著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信用關系。
9.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紙幣的發行量應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當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叫做通貨膨脹。相反的現象,即紙幣的發行量不能滿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則會導致紙幣升值、物價普遍下跌的現象,叫做通貨緊縮。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不利于經濟的正常發展。
10.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它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依據商品的價值實行等價交換。
11.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商品交換以貨幣為媒介,商品的價值通過商品的價格表現出來。現實的交換活動中,由于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價格會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不僅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相反正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
12.市場機制
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構成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機制是價值規律的外在表現,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有效機制。
13.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有三個方面:第一,自發調節資源配置;第二,自發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管理,促進生產力發展;第三,會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
14.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
科學的理論本質上是不斷發展的理論。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關于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運用這一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中諸多現象的本質。列寧繼承勞動價值論,分析了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今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結合新情況運用勞動價值論,作出符合時代特征的新解釋。
15.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這是深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的重點問題之一。它包括:一是要拓展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種類的認識。分工的發展、生產社會化水平的提高,使生產過程中價值的創造,實際上已經突破只是由單個勞動者創造的狀況,理應認識為由“總體工人”共同創造價值。“總體工人”范圍也不斷擴大,特別是科技勞動、管理勞動與直接生產勞動的分離相對獨立化,要求我們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種類的認識不斷拓展。不能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只局限在直接生產工人的勞動上面。二是要拓展創造價值的領域。在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精神財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特別是科技勞動創造的非物質形態的財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全面進步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這部分創造精神財富的勞動同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一樣,都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我們不能再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僅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要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從物質生產領域向一些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7
2010.02
三、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07
2010.02
第二章 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 1.社會經濟制度的更替 ......
07
2010.02
第一章 導論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歷史背景、理......
07
2010.02
第七章 掌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一、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1.實事求......
07
2010.02
三、社會主義國防建設和對外關系 1.建設現代化的強大國防 建設現代化國防,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
07
2010.02
第六章 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 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1.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