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難度不大,干擾項的迷惑性也不大,要說有難度的話,就是題干中的古詩所反映的哲學原理到底是什么。但是隨后的“形象地表達了動和靜的辯證關系”就告訴了考生的考點之所在,直接判斷選擇答案即可。
【相關知識鏈接】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相對靜止中包含著絕對運動;絕對的運動中也包含著相對靜止;物質的具體形態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承認運動的絕對性,并不否認相對靜止;承認相對靜止,但不能把靜止絕對化。辯證唯物主義在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問題上反對兩種極端的片面性觀點:一種是否認絕對運動,把相對靜止絕對化,就會走向形而上學不變論;另一種是借口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就會導致相對主義詭辯論。這種觀點完全否認任何意義上的靜止,因而也就必然否認宇宙間有任何確定的事物。這兩種觀點都已被實踐和科學所駁倒。
2.【答案】C
【考點】 本題考查的是可能性中的復雜情況(可能與不可能)的實現條件。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屬于基礎知識的運用,通過《孟子》中的一段話考查考生對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掌握程度。題中材料說的是客觀情況,據此可以排除A、B兩項;然后根據“為長者折枝”和“挾泰山以超北海”分析可知,題干中的含義說的是有無根據和條件而不是根據和條件是不是充分,故排除D。
【相關知識鏈接】把握可能性的復雜情況:(1)區分可能和不可能:認為一事物有可能出現,就是指它在不同程度上具備了客觀的根據和條件,否則,就是不可能。不可能是指一事物的出現在現實中沒有任何客觀的根據和條件,因而它是永遠不能實現的東西,如題中的“挾泰山以超北海”,就具有不可能性。(2)區分現實的可能和非現實的可能(抽象的可能):現實的可能性是在現實中有充分的根據,因而在目前就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現實中缺乏充分根據,因而在當前條件下不能實現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因在目前無法實現,看起來好似不可能,故稱抽象的可能性。但抽象的可能畢竟是一種可能,因而區別于不可能。隨著實踐的發展和條件的成熟,抽象的可能性就可以轉化為現實的可能性。
3. 【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馬克思劃分的人類歷史發展所經歷的三個歷史形態。
【解題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難度不大。根據題干中的“根據人的發展狀況”也可以選出正確答案。A項是根據生產力,B項是根據生產關系,C項不是馬克思的觀點。
【相關知識鏈接】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分三個歷史形態,即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時間經濟。所謂“時間經濟”是馬克思提出的關于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條件的重要命題。馬克思把全部人的生存劃分為必要生理時間、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三類。在勞動時間中,又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勞動只是為了獲取生存資料,人基本上只是再生產自身的自然再生產,人只是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剩余勞動時間中,人開始超出自然再生產的范圍,但還局限于把自身作為物質生產者進行再生產的界限之內,如生產技能培訓等。只有自由時間才是人直接用于發展個人的各種本質力量的時間。人才能真正超出上述必需和外在目的的限制,把自身的發展作為目的,使自身超出自然主體和生產主體,成為自由的社會主體。在階級對抗的社會里,社會發展的空間是建立在多數人的貧困基礎上的,政治、科學、藝術的發展是建立在“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的基礎上的,不勞動的那部分人的自由時間是以勞動的那部分人的剩余勞動時間為基礎的。只有在共產主義條件下,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對立才被揚棄,財富的尺度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所有的人都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時間,從而不斷擴大著人類發展的空間。因此,如馬克思所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
4. 【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以及社會意識的獨立性問題。
【解題思路點撥】題干中的材料的含義不難把握,通過分析可以看出:A項說法本身錯誤;題干中并沒有體現出相互作用,C項也錯誤;題干中說的是橫向的并列的觀點,而不是縱向的繼承性,D項也錯誤。
【相關知識鏈接】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1)不同步性:意識形態的變化發展同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現為超前或滯后兩種情況。意識形態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阻礙社會發展;有時又會預見到社會存在未來發展趨勢,推動社會發展。但這只是相對的,過時的意識形態不可能在它的物質基礎消滅之后長久地存在,新的意識形態也只是在歷史條件具備時才可能產生;(2)歷史繼承性: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意識形態,在內容上會吸收、保留以往的某些意識形態材料,“古為今用”;在形式上繼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時加以改造、補充和發展,“推陳出新”。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這種繼承性造成了意識形態發展的獨特的歷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3)能動的反作用。
5. 【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貨幣的本質。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比較隱晦、曲折的表述方式,稍加分析就可得到答案:貨幣就是商品交換的中介,充當的是一般等價物。
【相關知識鏈接】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從這一關于貨幣的定義中可以看出:第一,貨幣本身是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第二,貨幣是從商品界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特殊商品,即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所謂一般等價物是指這樣一種商品,它被社會所公認,成為各種商品價值表現的材料,它本身就代表價值,能夠用它來衡量和表現各種商品的價值。
6. 【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超額利潤在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分隔。
【解題思路點撥】級差地租Ⅱ是由于在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而改變了土地的自然狀況,經營者得到的多少在改良前后就有差異,一般而言,在租期內通過改良得到的超額利潤歸農業資本家所有,租期到了時,農業資本家在同土地所有者商討地租的數量時,土地所有者往往要提高地價(即地租),它們之間就產生了對這些超額利潤的爭奪與分配。
【相關知識鏈接】(1)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是資本主義地租的兩種基本形式。級差地租是指由土地的差別所導致形成的地租。級差地租包括兩種類型,由土地自身的自然差別(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所導致形成的地租稱為級差地租I,由對土地連續投資的收益差別所導致形成的地租,稱為級差地租II。由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所導致形成的地租,稱為絕對地租。在農業資本家實際交納給地主的租金中,既包含級差地租,也包含絕對地租,甚至還包含著以往在土地上進行投資(施肥、興修水利工程、機耕等)所要支付的利息。因此,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租金往往大于實際的地租。(2)級差地租I和級差地租Ⅱ兩者的歸屬有所不同,級差地租I一般來說完全歸地主所有,而級差地租Ⅱ的歸屬則要取決于地主和農業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通常是圍繞著土地租期的長短展開的。(3)級差地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它來源于農產品個別生產價格低于其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通常由比較劣等生產條件決定。(4)絕對地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土地私有權。絕對地租的具體形成條件,在馬克思的時代和當代有所不同。在馬克思那個時代,它主要來自于農產品價值高于其生產價格的差額;而在當代,它主要來自于農產品的壟斷高價,來自于工資和利潤的扣除。
7. 【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借貸資本的實質。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難度不大。A、C、D三項中的資本都是資本家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資本,只有B項是同時作為商品而投放的。
【相關知識鏈接】資本主義初期,由于生產規模不大,市場狹小,產業資本一般是自產自銷。后來,生產發展、市場擴大,產業資本自產自銷越來越困難,要求把買賣商品的業務獨立出來,專門由商業資本家去承擔。商業資本執行的是商品資本的職能,即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價值和剩余價值。商業資本的運動公式是G-W-G′。所以,商業資本是產業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的商品資本的獨立化形式,是專門在流通中發揮作用的職能資本。
8. 【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對毛澤東思想概論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的記憶。
【解題思路點撥】 此題考查的是考生對比較基本知識點的識記,沒有什么技巧。題型也很簡單,這是今后考研真題考查的基本方向,希望考生多從基礎知識的識記入手,再做提高性復習。
【相關知識鏈接】毛澤東在全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證。從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到1938年9月的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得以確立。這使毛澤東能夠站在一個新的制高點上總攬中國革命全局,系統進行中國革命理論的研究。正是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1939年10月,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他又反復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這個根本的思想原則。毛澤東還率先垂范,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經驗總結與理論創新工作,寫下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使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二、多項選擇題
17.【答案】AD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意識的本質。
【解題思路點撥】著重考查考生對物質第一性、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這一唯物論基本原理的理解,并不側重記憶。本題要在對材料做了正確理解以后才能答對,稍微有難度。
【相關知識鏈接】意識的本質:(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就同其物質器官的關系來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2)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就同客觀外界的關系來說,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人腦是意識的器官,但不是意識的源泉。在意識中體現了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這種對立統一表現在:①從意識的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來看,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意識的內容則是客觀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等意識的形式是主觀世界特有的,但它們反映的事物的外在現象和內在本質,卻是客觀存在的。②從意識的主觀差別和客觀根源來看,意識的主觀性還表現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差別性,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差別性。即對于同一客觀對象可以形成不同主觀意識。③從意識的主觀特征和客觀基礎看。意識有時表現為虛假的主觀映像,但虛假映像也是對于客觀對象的反映,有其客觀的“原型”。
18.【答案】ABD
【考點】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多,涉及到了聯系、規律的內涵,以及唯物史觀中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
【解題思路點撥】盡管本題包含的知識點比較多,但是試題并不難做。做本題的關鍵在材料的比較后“喜鵲……整天忙著捕捉果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來年柿子的豐收”,只要找準了這個關鍵句,聯系題后的備選項就可直接選出正確答案。
【相關知識鏈接】唯物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和總特征。唯物辯證法所把握的聯系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條件性和多樣性等特點。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1)社會與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也必須協調發展。社會是一個形成于自然又對自然進行著能動改造的物質存在形式,如何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始終是人類所面臨的永恒主題。(2)社會和自然界是兩種既聯系又區別的物質存在形式,具有不同的運動規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3)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態平衡。①自然資源有限。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它的開發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②生態平衡重要。地理環境是由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保持適當平衡時,才能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反之就會造成危害,人類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當代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19.【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對唯物史觀的具體運用,包含的知識點比較多,如創新、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等。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同上題一樣,盡管包含的知識點比較多,但是不難回答。回答本題的關鍵句是“記錄本來就是用來被打破的”,抓住這個核心信息,聯系備選項選擇即可得到答案。
【相關知識鏈接】由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社會規律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社會規律的特點是:(1)從形成機制上,它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實踐活動包括物質變換,因此實踐也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共同規律。但同時實踐又受到觀念指導,在實踐中交織著物質和觀念的變換。因此實踐活動又體現出自然界物質運動所不具有的特殊規律,也就是具有能動性的物質運動規律,社會就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2)從作用方式上,社會規律只有通過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離開了人們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以及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社會規律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載體和發揮作用的場所。(3)從表現形式上,社會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
20.【答案】ABD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對以人為本內涵的理解。
【解題思路點撥】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比較廣大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比較廣大人民群眾。顯然C項有誤。
【相關知識鏈接】以人為本,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也是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要注意處理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同時也要看到,以人為本是我們的執政理念和要求,應當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到我們的各項工作中去。
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作為歷史觀,它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②作為價值觀,它強調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③作為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運用歷史的尺度,又要確立和運用人的尺度,以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出發點、目的和標準。
21.【答案】BD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影響商品的市場價格變化的因素。
【解題思路點撥】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以后,商品的價值便轉化為生產價格,但是商品的生產價格還是以價值為基礎的,也即市場價格的變化與商品的價值量有關;當然其變化直接受到了供求關系的影響;市場價格與貨幣的價值量成反比變化。
【相關知識鏈接】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根據市場供求狀況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自由競爭階段,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市場價格根據供求變化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到壟斷階段后,在存在著壟斷的那些部門和領域,價值規律采取了壟斷價格的表現形式。
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生產成本+平均利潤。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也就必然轉化為生產價格。這具體表現在,當平均利潤率和平均利潤形成后,每個部門的資本家為保證自己獲得平均利潤,就會按照生產成本+平均利潤即生產價格來出售自己的商品。這時,生產價格取代價值成為市場價格依據供求上下波動的中心。
22.【答案】AD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影響利潤率的因素。
【解題思路點撥】影響利潤率的因素有剩余價值率的高低、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資本的周轉速度和不變資本的節省狀況等因素,但是其中資本的有機構成是負相關,故排除選項B。加快資本周轉只能提高年剩余價值率,而不能提高剩余價值率,故C錯誤。
【相關知識鏈接】影響利潤率高低的主要因素:(1)剩余價值率的高低。在預付資本已定的條件下,利潤率的高低由剩余價值量的多少來決定,而剩余價值的多少則取決于剩余價值率。所以,凡是能夠提高剩余價值率的一切方法,都會相應地提高利潤率。(2)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價值一定的情況下,資本有機構成越低,同量資本中的可變資本部分就越大,所使用的勞動力就越多,創造的剩余價值也越多,從而利潤率也就越高;反之,利潤率就越低。所以,利潤率同資本有機構成按相反方向變化。(3)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周轉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年剩余價值率,從而也就可以提高年利潤率,而實際上資本家所關心的正是年利潤率。所以,利潤率與資本周轉成正比關系。 (4)不變資本節省的狀況。不變資本的節省本身不會帶來更多的利潤,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它可以減少預付資本總額,從而可以提高利潤率。
34.【答案要點】(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發生錯誤,一是她對成仿吾的認識缺乏直接經驗;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沒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實;四是她從已有的觀念出發進行推論。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勢必造成她對成仿吾的想象與實際脫節。
(2)人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必須做到:第一,經過實踐和調查研究,掌握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第二,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別要抓住表現事物本質的主要事實。第三,事物本身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我們的認識也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不斷深化。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始終要由實踐來檢驗。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原理。
【解題思路點撥】回答本題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先看材料后面的問題;二是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閱讀時不要過分注意細節,抓住大意即可;三是將材料的兩層含義與題后的問題相對照,聯系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相關原理,結合材料,邊分析邊思考、理清回答問題的思路;四是組織答案,回答問題。
【相關知識鏈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人的認識活動是適應實踐的需要,為解決和完成實踐提出的問題和任務而產生的。人成為認識主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需要;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實踐的需要,作為實踐改造的對象,才逐一地成為認識的客體。科學研究的任務,科學工作的課題是由實踐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圍繞著人類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展開的。②認識形成于實踐過程中。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直接地、現實地聯結起來,使主體能從客體中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客觀事物只是由于實踐的中介才轉化為主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內容。不僅如此,主體用以加工客體信息的各種思想模式,也是來源于實踐。實踐作為一種客觀物質活動,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這種合規律的活動,久而久之,會在人們頭腦中積淀下來,形成各種思想模式,如邏輯格式等等。③認識源于實踐并不否定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即實踐經驗,是親身參加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指通過受教育獲取的他人的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源流關系。一切真知皆由直接經驗發源。但任何人不可能事事直接經驗,人類文明成果依靠間接經驗傳承。二者互相依賴,不可偏廢。④認識源于實踐并不否定人的生理差異對認識的影響。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3
2011.11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
13
2011.11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
13
2011.11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
13
2011.11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
12
2011.11
2011年全國研究生考試思想政治理論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
26
2010.10
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真題: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