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政治理論課”熱難點問題解析2

來源:中國招生考試在線 時間:2003-05-27 14:33:00
作者:教育部社政司

編者按:
為適應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增強“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2003年2月組織編寫了《“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熱點難點問題解析》。該部分內容以十六大報告提出的重要觀點、重要論斷、重大政策、重大部署為線索,選編了近期發表的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理論文章、觀點和相關資料、數據。“熱點難點問題解析”的內容由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同志提出了指導意見并審閱了全部內容。教育部社政司司長靳諾,副司長徐維凡,思想理論教育處處長劉貴芹參加了編選提綱的討論和統稿工作。
為了更好地服務考生,高教考研網(www.kaoyanren.com)選編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內容,編輯成專題,供廣大考研學生學習時參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學基礎
材料1: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能動地反映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新變化, 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認識論基礎。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能動地反映不斷變化著的實踐,并在此基礎上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也是創新理論、發展理論的一般規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江澤民同志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能動地反映當今世界、當代中國的新變化,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廣視野,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典范。
“三個代表”洞察當今世情的新變化,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新結晶。
“三個代表”洞察我國國情的新變化,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是依據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所得出的新結論。
“三個代表”洞察中國共產黨黨情的新變化,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漸成果。
堅持實事求是,清醒觀察并科學把握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社會觀基礎。
人類社會充滿著矛盾,正是社會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運用歷史的眼光,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清醒觀察并科學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新情況,進一步揭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新內涵。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升華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論,體現了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新要求。
進入21世紀,國際競爭集中表現為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生產力水平的競爭。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貫主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應當怎樣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面對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我們黨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生產力的理論。
把 “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列為“三個代表”之首,并提到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高度,表明我們黨不是從靜態意義上去代表現實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是從動態過程中去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一動態的過程,就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也就是說,我們黨在生產力方面的代表作用及其發揮,必然有效地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
“三個代表”升華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導向論,拓展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思路。
在當今社會,文化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文化的存在及其所發揮的作用是明顯的、巨大的。一個人的精神風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認識水平、智慧程度、創新能力,一個民族的靈魂與脊梁,一個社會的秩序和公正,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進取精神,一個時代的變革力量和開拓勇氣等,都是文化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文化的范疇越來越廣泛,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文化的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巨大,乃至于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 “大杠桿”,社會進步的“火車頭”。人們越來越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踐中認識到: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先進文化無論對經濟發展還是政治文明都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堅持執政為民,始終以維護、發展比較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力比較高標準,是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群眾史觀基礎。
堅持執政為民,堅持為比較廣大人民謀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比較通俗、比較深刻的概括;是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又一哲學基礎。“三個代表”正是從執政為民這個本質要求出發,縱觀當今社會變革主體力量和共產黨執政地位變化的新特點,豐富和發展了以人民群眾為本的唯物史觀,系統展示了我們黨的群眾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高度統一。
"三個代表"深刻反映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真諦,科學展現了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毛澤東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確認這個關于黨的觀念,就是確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確認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主體地位。因此,全面貫徹 “三個代表”的要求,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對于共產黨人來說,能否正確地認識和自覺地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既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更是一個事關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重大政治原則問題。
“三個代表”深刻反映了以比較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比較高標準的群眾史觀的本質,科學展現了共產黨人根本宗旨的哲理根基。從歷史主體的意義上說,唯物史觀就是群眾史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核心就是把實現和維護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檢驗一切工作成效的比較高標準和根本尺度。
“三個代表”深刻反映了政黨、階級、群眾之間的辯證關系,科學展現了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群眾路線。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這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群眾路線。這一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創造性地運用于黨的全部實踐活動而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科學領導方法。“三個代表”正是在方法論的意義上,深刻反映了政黨、階級、群眾之間的辯證關系。任何一個政黨,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階級基礎,就無以立黨;如果沒有一個牢固的群眾基礎,就不可能擔負起自身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只有深植于人民群眾之中,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始終保持其先進性。

摘自《論“三個代表”的哲學基礎》載《光明日報》


材料2: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其中,生產力觀點是它的一塊基石。而在 “三個代表”當中,首先一條就是“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正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觀點為依據的。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領域所構成的完整系統,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所謂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比較主要的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而其中生產力的發展又具有比較為根本的意義。這個根本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關系到作為人類社會的存在前提的物質生活問題,“物質生活”的問題比較終只能通過“物質生產”來解決。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 ‘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據此,他們要求:“任何歷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范圍,并給予應有的重視。”①第二,生產力的發展作為量基本的物質條件制約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各個領域的狀況比較終都必須與生產力的狀況相適應。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①列寧則進一步說明:"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②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來看,生產力的發展無疑起著比較終決定作用,要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就必須抓住生產力這個根本。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觀點,我們黨要想領導人民不斷推進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就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這一要求也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一項根本任務來抓,要站在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前列,按照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二是要從中國生產力的實際出發,根據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建構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必要的社會條件,同時推進和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整體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同時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實行全面的改革開放。由此,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才進人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被開辟出來。
考察一下現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狀況,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輝煌,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還很不平衡,總體水平仍比較低,而我們在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領域里的改革也還沒有完成。面對新世紀新形勢,我們要繼續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觀點,在新的實踐中開拓前進。我們要繼續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盡快完成工業化,并積極推進信息化的迸程;要發揮后發優勢,吸收和借鑒國外經濟技術發展的先進成果,力求實現一定程度的跨越式發展。同時,要緊密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盡快建立起與我國生產力發展相適合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即使是無產階級專政,也要強調它領導人民搞建設的功能。如果不是這樣,怎么團結人民搞社會主義呢?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是以人們對它的正確理解為前提的。如果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沒有與時俱進,那就必然會影響它的指導作用的發揮。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對它的認識、理解也應當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它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體系中,物質生產力、社會文化與人民群眾是居于核心地位又相互關聯的三個基本范疇。這三個基本范疇又都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研究這些基本范疇的發展可以清楚地看出,江澤民同志 "三個代表"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邏輯必然。

摘自《“三個代表”與唯物史觀》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中文字幕免费大全日本一片 | 性爱视频网站在线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下 |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 先锋国产资源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