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概述
當前,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部分壟斷行業收入過高)、教育和醫療衛生負擔沉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等問題已經對社會和諧提出了嚴峻挑戰。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構建的決定》首次完整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理念,并將其正式列為中國共產黨全面提高執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6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將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的主要議程確定為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這是我黨首次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中央全會主要議題。
要點闡釋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考點擴展】以上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考點拓展】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要處理好的五類關系:一是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關系,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二是正確處理激發社會活力與維護社會穩定的關系,為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三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妥善協調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和地區之間的利益矛盾。四是正確處理行政管理與社會自我管理的關系,打造社會管理新格局。五是正確處理發揮傳統政治優勢與創新群眾工作機制的關系,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考點拓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相關時政
1.2006年1月1日,胡錦濤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強調,我們要繼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群眾比較關心、比較直接、比較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擴大就業再就業,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改善醫療衛生服務,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改進社會管理,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考點拓展】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要繼續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把擴大內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相關鏈接】2006年2月24日~25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溫家寶強調,進一步做好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胡錦濤強調,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于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群眾提供廉價、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提高全社會疾病預防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2006年5月26日,胡錦濤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強調,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關系到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
【考點拓展】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3.2006年7月,胡錦濤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工作時指出:構建和諧社會,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考點拓展】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的構建,與每一個社區、家庭息息相關,社區是社會的基層單位,每一個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一個細胞、每個基層都和諧了,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社會才能和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相關政治理論知識
1.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溫家寶說:“《管子?兵法》上說:‘和合故能諧’,就是說,有了和睦、團結,行動就能協調,進而就能達到步調一致。協調和一致都實現了,便無往而不勝。人內心和諧,就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都要和諧。”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要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系,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構建的成果。為此,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2.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3.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構建與和諧社會構建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比較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制度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本質是共同富裕,這就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因此,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在維護社會公平上具有重要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平正義”,也是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本質要求。